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方向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方向

试论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改革方向摘要:国内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充分发挥教师职能,从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类别,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是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关键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改革方向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09-02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国际人才成为社会发展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上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

[2]为了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传统人才知识面较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的缺点,国内高校大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目前全国高校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国内高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以专业类别为主、以文理大类为主和较为传统模式。

1.1 以专业类别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大类或学院教学设置课程,减少了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课时数和课程数,增添了通识教育课程。

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清华大学2002年开始按专业大类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总学分共170,课程140学分,实践30学分。

以理工科为例,专业相关科课程50%,自然科学基础25%,人文社会科学基础25%。

[3]北京大学2003年开始实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教学,在院系内进行低年级通识教育及基础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

课程类型分为必修课(全校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全校通选课)、毕业论文和课外学习。

[4]为更好探索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开设了各种实验班。

以人文科学实验班为例,第一至第三学期学习共同基础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自第四学期,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三个专业方向中选择。

完成规定课程并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可获得相应专业学位。

北京大学实行了元培计划,成立了元培学院,按文理两大类招生,入学不分专业,低年级学习通识课程和宽口径基础课程。

第二学期末学生可提出专业选择意向,在第三学期末根据其综合条件及相关专业资源最后确定专业。

元培学院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还可以进行跨学科专业学习。

1.2 以文理大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大文、大理大类为主培养人才。

浙江大学奉行“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实创新、追求卓越”教育理念。

其人才培养模式以“宽、专、交”和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为特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把本科专业分成若干学科大类,实行前期按大类培养,进行通识教育,后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

[5]课程结构包括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和第二课堂。

四年制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是169。

除专业课外,还包括15学分个性课程和4学分第二课堂。

学生可自主选修全校所有专业课程、大类课程、通识课程及各专业推荐的各项课程。

复旦大学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为理念,注重加强学科间渗透、交叉和组合。

[5]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项教育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块。

专项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英语和计算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按照学科领域分为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医学与药学。

文理基础课程包括人文、法政、经管、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医学七组。

每个类别课程门数不一,由学生按照自己所在类别选修,并要求适当交叉。

1.3 以专业教育为主较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相比没有多大改变,仅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一些更新,增加了若干通识教育课,仍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较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高校多为软硬件设施不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的地方院校。

但这类高校的比例很大,实际上担负着多数人才培养的重任。

2 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评述及思考综上可见,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较大进展。

上述第一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宽口径培养和素质教育,与以前相比,具有较大突破。

第二类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学生学科基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类人才培养模式,其课程设置虽然关照到了通识教育,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规范;专业宽口径教育还不到位。

目前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问题,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一,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

课程资源整合、课时分配及课程内容都需进一步改进。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分配及学时分配都需要继续探索。

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学科素养打基础的课程,其课时要占到一定比例,其内容要充实丰富;专业课程以奠定专业素养为主,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重点突出,适当精选。

许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庞杂,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目的。

第二,教学模式还需改进。

有些高校课程设置变了,教学内容变了,人才培养目标变了,但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适当调整和改进。

比如,实行按类教学后,不同类别的学科基础课是针对不同学科范围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学分和学时数都有一定限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和深度都需认真考虑,精心设计。

同时,由于专业教育受到挤压,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设置课堂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周密考虑。

第三,“一刀切”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和社会需求差异。

各高校几乎都以“厚基础、宽口径”为理念,以加入通识教育为途径,设立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微观需求和社会宏观需求。

课程宽泛却不够深刻,人才培养整体可行却忽略了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和社会需求差异。

无论是清华、北大以学科大类为主的培养模式还是浙大、复旦以大文、大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人才培养目标只是分专业、学科,同一专业、学科内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同样的课程体系及同类的选修课制度。

而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学习和成才需求;同样,社会需求因行业、地区等客观条件的不同也有所不同,高校整体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忽略了学生个体需求差异和社会需求差异。

3 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思考根据国家教育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现状,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做以下思考:第一,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结合学校实际,合理进行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首先要具备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人才方向和规格定位,是培养学术研究型、技术适用型还是复合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有明确理念。

其次,人才规格定位要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

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高校,学术科研强,师资水平高,生源质量优,软硬件都属国内领先,具备培养高规格人才的资质,可以设定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一些软硬件都相对落后的院校,则不宜过度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考虑其所在地区现实情况,结合所在地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

再次,合理进行课程定位,处理好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界定好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既要加强素质教育,也要搞好专业教育。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职能,因才配师;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因材施教。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者和主导者,“传道、授业、解惑”是其本职工作,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以其“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对学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影响。

教师的教风及人格,教师的水准及态度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师职能,激励教师热爱工作,勇于探索、乐于奉献,以其才合理分配岗位,使之人尽其才,对培养高素质人才非常重要。

学生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对象,其内在潜能是否发挥及发挥程度,对人才培养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

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态度、努力程度及其对教师、课程、学校、社会的认识都将影响其成才水准。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实施因材施教,对构建健康、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规格人才至关重要。

第三,结合学生个体需求和社会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类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构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成才需求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法改革;进行分级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也要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走访,研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生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最佳人才培养效果。

第四,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促进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模式大相径庭,而有些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比如,从教学时长及教学方法上限定教师教学,以是否通过某种级别考试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估等。

这与高校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不仅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且阻碍人才培养的进展。

要构建促进人才培养的管理模式,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人尽其才,学生人尽其能,促进高规格、复合型、创新型国际通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1.[3] 清华大学.关于制定本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z].2002.[4] 北京大学.修订教学计划《总则》[z].2003.[5] 殷永林.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简介和简评[eb/ol].http:///xyjs/2007-04-30/0-9-1864.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