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3)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
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奉为”圣人”。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
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而儒家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儒家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
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儒家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内容及目的儒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
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
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
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
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
于是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
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
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
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
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
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
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关于儒家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2.治学态度关于儒家的治学态度,我们不妨抄录《论语》中的几句话(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4)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5)吾恐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
(《论语·述而》)(6)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死之将至。
(《论语·述而》)(9)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0)十室之邑,比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我们从以上的十句话中总结出几个字,用以概括儒家的治学态度,那就是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
所谓求实,在第一句和第四句中可以看出;而勤奋则可有第二句、第八句和第十句中得知;至于严谨则可以从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中看出;而直率和从容则可由第六句和第九句中获知。
对比一下我们的现代教育。
的确,我们的现代教学环境是越来越优越了,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了,像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教学等等不胜枚举;而现代教学方法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然而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的提高上去了吗?未见得。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功利性了,初中、高中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大学的门槛虽然似乎放低了没,但那一年甚一年的高额学费却犹如一道无形的山横亘在学生和家长面前。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浮躁了,老师的心里似乎已不仅仅是教学,还要经商、炒股;学生的心里也不再只是学习,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
在假期期间我曾做过一番调查,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在我所在乡镇的一所初中里,80%以上的学生竟然视学业若无物,特别是初三、初四的学生,两极分化尤为严重。
一个班里的学生,真正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只有前面十来个同学(有望升学的),而后面这一大片则各行其是,睡觉者有之,听录音机者有之,看闲书者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教育?真是不可思议。
而这绝非仅仅是一个特例。
我想,也许我们的现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那种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做学问者所应具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基础。
在讨论了儒家的治学态度后,我想重要的还不止是这些,还有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这些教学经验和方法,有很多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3.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形式各异。
特别是《论语》中许多论述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
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讲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