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训体系接入网培训教材

培训体系接入网培训教材

第1章第2章第3章(培训体系)接入网培训教材第4章根据我国邮电发展目标规划,接入网发展建设的规划目标是:紧密结合我国通信网的实际,尽量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即以新型多功能大容量交换设备(含ATM交换设备)配以开放的V5接口;坚持以大芯数光纤为主要传输媒体,以SDH和PON为主要传输手段,尽量靠近用户,最终实现光纤入户;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综合接入能力,为运营者提供壹个宽松的建设运营平台,实现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接入网。

壹接入网和远端模块:接入网的定义:接入网于通信网中的位置:画图表示●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关联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壹系列传送实体组成,为供给通信业务而提供所需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通过Q管理接口进行灵活配置和操作。

●具体是指业务提供接点(如交换机、DDN接点机)到用户终端之间的所有网络设备,包括局端设备,传输系统和远端设备。

●壹般来讲接入网不含交换功能,只完成交叉、复用、集线功能,对用户信令只作透明传送,不分析处理。

其和交换机是互相独立的,且具备话音、数据及图像的综合接入能力。

●接入网是由UNI、SNI和Q3接口界定的,AN通过这些接口连接到其他实体。

用户终端通过用户网络接口(UNI)连接到接入网,接入网通过业务节点接口SNI连接到业务节点(SN),接入网和业务节点通过Q3接口连接到电信管理网。

交换机远端模块:●另壹种将光纤向用户延伸的重要接入手段是采用交换机远端模块,远端模块是交换机内部传输链路的外部化,相当于把交换机的用户级通过光纤延伸到了靠近用户的地方。

●现阶段最适合采用具备V5接口的综合光纤接入网仍是远端模块接入方式,壹直是接入网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问题。

下面从七个方面对接入网和远端模块进行比较。

接口、业务能力、组网能力、网络升级、环境要求、网络管理和市场竞争(1)接口:接入网和交换机的接口为开放的V5接口,能够兼容任何种类的交换机;远端模块和交换机的接口是专用和封闭的内部协议接口。

(2)业务能力:接入网提供综合接入能力。

除支持交换业务外,仍能够支持租用线业务、视像业务(会议电视、CATV、VOD等)、交换机不能提供的数据业务(例如能够提供低于以64kb/s的各类子速率)等;远端模块仅支持交换机能提供的各种业务。

(3)组网能力:接入网组网灵活多样,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环形、星形、链形、树形等多种组网方式,且环形网可具有自愈功能,可带分支。

能够和HDSL、ADSL、HFC、无线接入等多种接入技术融合于壹起;远端模块组网能力差,随着远端模块数量的增加,网络拓扑结构会日趋复杂化,不利于电信网络结构的优化调整。

(4)网络升级:交换机和接入网的升级可独立进行,极其灵活。

接入网远端设备ONU的服务半径小(通常为200~1000m),能够很方便地引入新业务,也易于向宽带网过渡;交换机和远端模块的升级必须同时进行,工作量大,缺乏灵活性。

远端模块的服务半径通常为3000~4000m,光纤离用户依然较远,不利于引入新业务,向宽带网的过渡也因难。

(5)环境要求:接入网的远端设备ONU无需严格的机房环境,能够放置于任何方便的地方,甚至搁置于室外,这样建设费用低,维护也方便;远端模块通常需严格的机房环境,增大了建设投资,维护费用也高。

(6)网络管理:高鸿公司提供了功能较为全面的网管系统,实现对接入网内所有设备的集中维护以及监控、112测试等,且可通过相应的协议接入本地网网管中心。

将来采用Q3接口后,网管将更为方便;远端模块来自交换机厂家,单壹厂家统壹开发网管,更加有效集中,能和交换机实行壹体化维护管理。

不过对接入环境中的传输设备难以有效管理。

(7)市场竞争:交换和接入网的技术和业务演进能够完全独立开来,从而使接入网的发展不受交换机的限制。

这样接入网市场能够完全开放,开展竞争,从而降低成本;远端模块必须由交换机厂家提供,这样会造成垄断,使电信运营部门受制于交换机厂家。

交换机厂商为蚕食接入网市场,阻止接入网厂商打入原本由交换机所控制的接入网领地,于不断地改进远端模块,使新壹代远端模块于经济容量、业务功能、维护方式等方面越来越接近某些光接入网设备,再加之其和交换机可实现壹体化的网管,现阶段依然会是壹种非常重要的接入方式。

但无论远端模块怎样演变,它均具有俩条明显的特征,即其含交换功能且和交换机接口不开放。

而接入网由于采用开放的V5接口,可独立于交换机而发展,从而将竞争机制引入了接入网市场,这壹点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推广接入网,意昧着光纤更进壹步地推向用户,便于宽带业务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联通网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而且接入网于网络升级以及提供综合业务和新业务等方面均具有远端模块难以比拟的优势,更兼之接入网设备对环境要求低。

这壹切均决定了采用接入网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技术方向和必然趋势。

三V5接口V5接口是壹种于接入网中适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新型开放的数字接口,对于设备的开发应用、多种业务的发展和网络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V5接口的标准化代表了重要的网络演进方向,影响深远。

其意义于于交换机通过此接口能够支持多种类型的用户接入,而且V5接口的开放性意味着交换机和接入网的技术和业务演进完全独立开来。

接入网的发展能够不受交换机的限制,使得接入网市场完全开放。

(一)V5接口控制要求:1.LE负责呼叫控制,AN没有交换功能,只是提供壹个透明的传输通道。

2.用户端口物理上属于AN,AN侧负责接入管理,LE负责业务管理,俩者各自维持其有限状态,且通过V5口互相通信。

11.2名词解释AN:AccessNetwork接入网.本地交换机和用户之间所实施的系统。

LE:LocalExchange用户线通过AN终接的本地交换机。

Q接口:于电信管理网(TMN:TelecommunicationsManagementNetwork)接口系列中壹个管理接口。

本系统中是指主机和管理系统间的接口。

主链路:多链路V5.2接口中的壹个2048kb/s链路,其时隙16用于运载控制协议、链路控制协议、BCC协议和保护协议。

PSTN协议、ISDND通路信息也可指配于主链路TS16上运载。

PSTN协议可指配到主链路TS15、TS16或TS31上运载,于ISDN用户不是太多情况下,PSTN协议壹般指配到TS16上。

ISDND通路协议可指配到主链路TS15、TS16或TS31上运载,于ISDN用户不是太多情况下,ISDN协议壹般指配到TS16上。

副链路:多链路V5.2接口中的壹个2048kb/s链路,其时隙16用于运载保护协议,作为主链路TS16的备用通信通路。

副链路TS15、TS31分别作为主链路TS15、TS31的保护通信通路,当主链路发生故障时起保护作用。

物理通信通路(物理C通路):V5.2接口上指配用来运载通信协议的2048kb/s链路里的64kb/s时隙,只有TS15、TS16或TS31可作为物理通信通路。

首选TS16。

逻辑通信通路标识(逻辑C通路):物理通信通路是具体指某条2048kb/s链路的某个时隙,而逻辑通信通路只是逻辑上的概念,是对某个物理通信通路的逻辑编号。

逻辑通信通路也称为逻辑C通路(LCC:LogicCChannel).V5接口身份标识(V5InterfaceId):接口ID是通过AN和LE的Q接口而标识的AN中V5.2接口的唯壹编号。

该标识长度为24比特。

壹个交换机可连接多个V5接口,需要通过V5InterfaceId来识别。

变量(Variant):是Q接口采用的,对完整指配数据集的唯壹标识.它是指V5InterfaceId、L3addr、LinkId、逻辑C通路标识等壹组参数的集合。

第壹组参数称为变量1,第二组参数称为变量2,最多可有128组变量。

AM100-T4U综合业务接入网设备管理系统设置的V5InterfaceId、L3addr、LinkId、ISDN参数、逻辑C通路号等所有参数称位当前使用变量。

已准备好变量是指另外壹组参数,仅供测试时用,没有实际内容。

多通道V5协议卡:每块卡可同时处理32路ISDND通路信息的映射,所以只有需要提供ISDN业务时才需要该卡。

当系统只需提供PSTN普通电话业务时,不需要该卡,E1接口中内有V5协议处理。

该卡插于MCCN网板的XS4位置,俩个平面的网板均需要该卡。

LinkId参数设置:链路标识(LinkId):于V5.2接口中为2048kb/s链路提供唯壹的参考标识。

壹套AM100-T4U最多可接16条2048kb/s链路,每条链路均需有逻辑编号,链路的编号称为LinkId。

用来于V5.2接口特定消息中标识2048kb/s链路。

每条链路的LinkId必需和交换机(LE)侧相对应。

第三层地址(L3Addr):于V5接口中为用户端口提供唯壹的参考标识,是用户端口的逻辑编址。

为了标识各个PSTN用户端口,必需对PSTN用户端口编址,该编址称为PSTN用户第三层地址,用来于V5.2接口特定消息中标识PSTN端口。

对从交换机分配的PSTN第三层地址本系统能够弹性对应到任意单元任意端口,实现了软件配线架功能,方便了用户移机。

V5.1接口由1条2048Kb/s链路构成,通过时隙传递公共控制信号,支持模拟电话接入,基于64Kb/s 的综合业务数字网基本接入(2B+D)和用于半永久连接的、不加带外信令信息的其他模拟接入和数字接入。

这些接入类型均具有指配的承载通路分配,即用户端口和V5.1接口内承载通路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V5.2接口按需要能够由1~16个2048Kb/s链路构成,除支持V5.1接口的业务外,仍支持ISDNPRI (30B+D)接入,其基于呼叫的时隙分配使得V5.2接口具有集中功能。

V5.1接口是V5.2接口的子集,V5.1接口应当能够升级到V5.2接口。

1。

V5接口协议由3层组成,接入网侧和本地交换机侧呈不对称布置,层和层之间的信息传递采用原语实现,而同层子层间的信息传递则采用映射。

V5接口物理层由1~16条2048Kb/s的链路构成,电气和物理特性符合G.703建议,帧结构符合G.704/G.706建议。

每帧由32个时隙组成,其中:时隙TS0用作帧定位和CRC-4规程;时隙TS15、TS16和TS31能够用作通信通路(C通路),运载信令信息和控制信息,通过指配来分配;其余时隙可用作承载通路。

V5接口的数据链路层仅对于C通路而言。

第二层协议(LAPV5)规范以建议Q.921中规定的LAPD协议和规程为基础,协议允许将不同的信息流灵活地复用到C通路上去。

第二层协议分为俩个子层:封装功能子层(LAPV5-EF)和数据链路子层(LAPV5-DL)。

此外,第二层功能中仍应包括帧中继功能(AN-FR)。

V5接口的第三层协议簇包括PSTN协议、控制协议、链路控制协议、BCC协议和保护协议(后三种协议为V5.2接口特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