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摘要]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历来存在很多争议,随着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育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越来越得到彰显,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客体性”的主体,受教育者是“主体性”的客体的观点。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客体性;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得以彰显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得到确认并得以彰显是与深刻的社会变革直接相关的。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侧重其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身要求与自身定位多元化、选择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性化目标凸显。

对学生的个性化目标的尊重与重视无疑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0]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重视个人发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善。

2.“育人为本”理念的提出
2003 年 10 月,“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新论断,深
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要着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尊严和发展,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网络环境下人的主体性的扩展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已悄然形成。

网络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思维行为方式、知识传播方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冲击。

网络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维创造性,以全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和交往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平等意识、主体参与意识等主体性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在网络条件下,信息的获取和交流都将更多地依赖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安排,随时上网浏览、学习和娱乐,这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网络社会在促进了人的主体性的提高的同时又导致了主体性的丧失。

但毋庸置疑,“网络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人的主体性生长的自由空间,其积极正向的意义远大于其消极负面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反思与建构
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我认为,弄清楚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的考量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整体建构的基础之上。

1.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哲学反思
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时,我们发现不少论者似乎忽略了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区别,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而有必要厘清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主体与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主体与客体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

而主体性和客体性是主体与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各自体现出来的属性。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是具有主体性的客体,主体与主体性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这种主体性如何彰显,最终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所具有的主体性并不能否定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与作用上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所决定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之所以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具有的认识论的本质属性,使我们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时,需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这对哲学概念,以便更加清晰地阐明思想政治教育认识论系统中,主体和客体在它们的
对象性关系中,双方相互作用的机制、过程和运动轨迹。

”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是“主体性”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物质承担者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2.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定位的逻辑前提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教育学领域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争论的影响,本质上是“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争论的延续。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活动和政治现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意识形态价值诉求。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视或者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特性出发,建构符合其逻辑前提的学科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独立品格。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在学科体系中的理论自洽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系统中的基本构成
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该活动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实现理论自洽,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而提出的各种观点,必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内部其他合理成分之间的相容和统摄。

在这个问题上,当前表现出来的理论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共识还未形成。

虽然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论者仅仅是各说自话,缺少必要的学术对话与论
争,从而达成共识,则无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这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研究存在泛泛而谈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理论混乱的局面持续下去,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是“客体性”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客体,是“主体性”的客体。

这一观点,一方面积极地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主体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探寻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价值的方法;另一方面关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的规定及其定位逻辑,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内部不同理论成分之间的内在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建构视野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整体建构。

参考文献:
[1] 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3] 缪志红.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论”[j].学海,2002,(1).
[4] 王颖.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特征[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02,(19).
[5] 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
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6] 万美容.论主体道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0).
[7]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 谢晓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五个转
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11] 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12] 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