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
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
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
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民心。
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
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
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
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
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我们党员干部应当以廉自省,常修为民之德;以廉自律,常怀修身之心;以廉自醒,常记履职之资!我们应当将廉政思想贯穿于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牢固树立起清晰健康的核心价值观念。
饮一杯止贪治欲廉政羹做一个清香扑鼻公务人于成龙观后感篇二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平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平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于成龙的同学柳晋阳,更是任劳任怨,甘愿当于成龙的下手,最后为了去除贪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生死之交,得一足矣。
五是明君和人民是清官的靠山。
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等职务,并下达了去火耗的任务时,我就知道此时康熙就是他的靠山。
两江地区如果有识时务的土豪劣绅,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
因为胆子大,敢为民请命,不按常理出牌于成龙的为人,康熙如此任命,定有康熙的打算。
但赫里不识好歹,依然飞扬跋扈,最后快要被砍头时,都还在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外甥,于成龙无权审理他。
最后于成龙违背皇帝亲属由宗人府审理的规定,当庭宣判赫里死刑,立即执行。
明对这个结果,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于成龙,赫里腿都吓软了。
最后康熙也没有怪罪于成龙越权行为。
因为有些事,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尾。
现在的行政人员,若能敢于担当,敢于为民请命,当有人拿出靠山来恐吓时,不要腿软,人民就是你的靠山。
六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当于成龙团队分析局势,经常引用《论语》、《春秋》、《晋书》里面的语句来分析,特别透彻。
当于成龙进京面圣时,更是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佳句。
难怪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治国治世的经验,是中华子孙最大的财富,没有之一。
所谓的社会学、心理学,只是西方的系统归纳而已。
如说精炼、历史、博大,西方社会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我一直有一个归纳中国几千年治国治世做人的理论的想法。
于成龙观后感篇三大型电视连续剧《于成龙》自XX年1月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 1月24日全部播完。
我几乎是不间断看完全集的,总体感觉是,该剧无论从题材深度、思想高度还是艺术造诣各个角度来评判,皆属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故事从八旗恶吏喀尔齐跑马圈地讲起,于成龙为营救被喀尔齐拘禁的岳丈邢济堂而身陷囹圄。
在狱中,于成龙联手永宁州同周瑞和共同策划了举报喀尔齐的计谋。
喀尔齐被正法示众。
平息圈地事件不久,赶赴省城参加科举的于成龙再次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揭穿了当年的科举腐败案。
45岁的于成龙以前朝副榜贡生的身份前往京师掣签,出仕为官,抛妻别子踏上了仕途。
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于成龙三获“卓异”,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了这位清朝廉吏的为官风范。
剧中有三处场景令我记忆深刻,一是,初冬第一场瑞雪降落的夜晚,三个意气风发的读书人得知朝廷急需用人,可直接去北京掣签为官之时,兴奋之余,不约而同地齐吟:“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个情节,道出了主人公于成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和志向。
二是,柳晋阳被赫里刺死后,于成龙悲痛欲绝,要以杀人罪问斩赫里。
可赫里说他是当朝皇上的外甥,是皇亲国戚,在江宁,他是这两江的领衔长官,是于成龙的上司,于成龙无权问他的罪。
于成龙义正词严地说,他兼有朝廷兵部尚书之衔,可以处理此案。
于成龙下令斩杀了皇上的亲外甥、江宁将军赫里。
三是,于成龙积劳成疾,泣血檄文,在《严禁火耗谕》的颁布声中端坐而逝,终年67岁。
百岁老人邢济堂孱弱跪在既是学生,又是爱婿的于成龙坟前,声泪俱下喊出“我跪的不是我的女婿,跪的是,一代廉吏于成龙!”,铿锵有力,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纵观电视剧《于成龙》,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点赞:该剧不是那种直奔主题而去、为“廉吏”而“廉吏”的宣教式的片子,而是从“一个廉吏的成长”这个角度去写于成龙,剖析他,刻画他,深入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继而才是赞美他;《于成龙》结构非常好,一集一集推进,矛盾一级一级上升,吸引人不断地看下去,人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并且跟传奇剧和戏说剧划清了界限,艺术上有突破;《于成龙》用历史当成一面镜子,直击今天治国理政的要害,直击今天为官为政的奥秘。
特别是最近反腐再一次成为新的社会热点,在这个背景下,这部戏契合了整个时代精神,真正跟时代同步!最后,我还想说的一点是,此剧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比如章吉仁、周瑞和、金光祖、张朝珍、陈廷敬、熊赐履、明珠甚至屈九万等人,无一不是经过严格的科考而入仕做官的,不是举人就是进士,甚至榜眼、探花、状元……由此可见,知识对一个官员是多么重要,这也充分印证了“学而优则仕”或者说“学者从政”是多么经典的“常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