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doc

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doc

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
思乡诗词的鉴赏
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
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
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
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常见情感:1.羁旅愁思 2. 征人思乡 3. 思亲念友 4 .闺中怀人
常见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
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
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
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
伤的象征了。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
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使用也就普遍了。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
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柳
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
《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
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
忧愁的深刻水准。

6、燕
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
屋檐下,所以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
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
物类所能及。

7、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
飞蓬、孤雁、沙鸥等。

“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
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
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
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漂漂何所似,天地
一沙鸥。

”(《旅夜书怀》)
8、双鲤:代指书信。

9、桑梓:家乡,表示怀乡之情。

10、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11、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12、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其他信息
梦境。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家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节日。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声音。

芦管声、乌鸦声、笛声、杜鹃声、角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景和情的关系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化虚为实)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更加浓溢的情思。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
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
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
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
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3.衬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
衬两种。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 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双调] 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
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不过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
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
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
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
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实战练习
1、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 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能够)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所以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
浓浓的乡愁。

2、南乡子[ 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

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③" 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3、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
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
未可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