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羁旅思乡诗训练题定稿-(1)解答

羁旅思乡诗训练题定稿-(1)解答

明确: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描写景物。 • 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
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 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颔联,颈联写局 部之景。 • 俯仰结合,仰观残星、秋雁,俯察紫菊,莲花。 • 远近结合,远景云雾、宫阙、残星、秋雁,
近景人倚楼、篱菊、渚莲。 • 视听结合,“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 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④“明”比照更符合本诗的平仄规律,读来更
点 明 效 果
上口。
鉴赏题
《长安晚秋》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2、尾联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长安晚秋》: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杜甫的《绝 句》,说说两首诗在构思上的相同之处。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①都是以乐景写哀情,以明媚春景衬托思乡哀情; ②都是触情生情,作者都由眼前盎然春景生发时光
匆匆,年复一年的感慨,于是触发迫切的归思之心。又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尾联是如何抒发“悲故乡”之情的?
①衬托,杜陵是作者的寓居地,以对杜陵的思 念来衬托“悲故乡”之情;
②对比,以梦中之杜陵凫雁满塘的乐景和前两 联的眼前凄清冷寂之哀景对比,表现羁旅之苦 和思故乡之悲。
分析颔联和颈联的艺术特色
• 1、融情于景:融“客行悲故乡”之情于凄清孤 寂之景;
• 2、视听结合——视觉:残月、板桥、人迹、微 霜、山路落叶、驿墙花明听觉:茅店鸡声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 (2)…揭示(暗示)主旨 (3)…点明时令、地点,交待背景。 (4)营造(渲染)…氛围,奠定诗歌…的感情基
调。 (5)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6)…暗合(照应)题目中的… (7)…与结尾…呼应
品读探究: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 ① 点明作者“宦游人”的身份,为全诗奠 定思乡思亲的感情基调;与尾联“归思”相呼 应,突出诗歌主旨。 ②“物候新”高度概括,点明时令,领起颔 联、颈联的早春之景。照应诗题中的“早春游 望”。 ③“独有宦游人”与“物候新”对比,用春 意盎然的早春之景和作者宦游在外的思归之苦 对比,深切反映主旨。
《长安晚秋》: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 明确:尾联用典来抒发情感。 • “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的事,表示
对故园之情和隐退之思, • “戴南冠学楚囚”用春秋钟仪的事表
明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 迟。
鉴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 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说说这首
诗写了哪些哀景?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说说诗人是如何 以哀景写哀情的?(4分)
明确:
诗人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芙蓉、雨中薜荔
岭树密林、曲回江流、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 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简要概述哀景)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
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 ①尾联由前文的写景转入抒情 • 第一句表达对寓居地杜陵的思念,更衬托对
故乡之思念。
• 第二句融情于景,写杜陵凫雁满塘的美景, 以梦中之乐景和前两联的眼前凄清冷寂之哀 景对比,突出羁旅愁苦和绵绵乡思。
• ②和首联“客行悲故乡”相呼应,深化诗歌 主旨,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和 晋 陵 陆 丞 早 杜春 审游 言望
解读诗歌: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品读探究: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
因望而怀,寓怀于望。 首联:第一句望月,第二句引发怀远之情(怀想远在 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在望月相思)。 颔联:由望月怀远心生其“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 相思之苦。 颈联:因“怀远”而产生的“望月”的客观情状(怀 人望月,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 尾联:由望月而生遐想,赠月不成,还寝求梦,在梦 里与远人相会,传达深切的相思之情。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的“明”,有 的版本写作“照”,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答: “明”好。 ①使……明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解释语境义
在明艳枳花的映衬下,驿墙也显出了亮色;带入描述
②“明”既体现了“照”的过程,也体现了
“照”的结果,使语意丰富;
③早晨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 虽明艳,但绝不刺眼,“明”字恰好和题目 中的“早行”相照应,突出了特定时间内的 景物的特点。而“照”夸大了花的色彩亮度。
诗人移情于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 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和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表达 了出来。(明确揭示哀情)
品读探究: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中间两联描绘了一幅鸟语花香,色彩鲜明, 春光明媚的江南春景图。(概括)清晨太阳从 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变成绚烂的彩霞, 梅花已开,杨柳抽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 上了迷人的春色。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 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 萍草渐渐变绿。 (描述)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品读探究:
1、尾联有什么作用?
2、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了 哪些艺பைடு நூலகம்手法?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 有的版本写作“照”字,你认为哪个好,为什 么?
解释字词:
1、天涯共此时:远隔天涯的亲人此时共同 翘首望月,互相思念
2、情人:有情之人 3、遥夜:漫长的夜 4、竟夕:整夜、通宵 5、怜: 爱怜,怜惜 6、滋: 沾湿,侵袭 7、不堪盈手: 不能满手捧上月光
品读探究:赏析“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意境:雄浑阔大
自然景观:明月从海上升起的动态景象,海与月同生
共命的缠绵情态;
人事情思:作者视通万里,想到相隔天涯的“情人”
思念彼此。
手法:
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
之情;
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
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
望着这轮明月怀念自己,深
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
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品读探究: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 来写景抒情的?
4、题目中的“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归纳:尾句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强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
歌结构严谨 4、景语结篇,寓情于景,含蓄蕴藉,言有尽而
意无穷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 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拓展延伸:读一读,说一说下面两首诗与《望月 怀远》在情感及其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 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品读探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赏析“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2、“生”改为“升”好不好?说明理由。 3、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 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颈联的艺术特色。 (关注答题步骤)
•(指—手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析—运用) 把飘零离散的兄弟比作离群的“千 里雁”,离根的“九秋蓬”, •(点—效果)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因战乱频年而带 来的家园荒残、兄弟离散的飘零孤寂相思之苦。
• 3、以动衬静——以声衬“早行”之静。 • 4、移步换景:以行踪为暗线,贯穿景物 • 5、意象组合:简笔凝练 含蓄蕴藉 给人想象
空间 • 6、突出时间变化过程
关注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形声色味、 动静、哀乐、行踪、虚实、正侧
炼字炼意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语境义; (2)带入描述景象; (3)(点出表现手法)点出该字在 描摹意象特征、表现语意、表达情感、营造意境 等方面的效果。
(这两联通过对“云霞”、“海曙”、“梅柳”、 “淑气”、“黄鸟”、“晴光”、“绿苹”的 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鲜明,春光明媚 的江南春景图。)
品读探究:中间两联的艺术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以明媚春景衬托思乡哀情。 ②化静为动,“出”“渡”两个动词将不易觉察
的物候迁移的静态景物贴切传神地表达出来,使 人感受到春光的脉动。 ③拟人手法,“渡”、“催”两个动词赋予“梅 柳”“叔气”人的性灵,表现春气之浓,从而使 画面呈现一种流动的美感、美妙的意趣,把江南 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