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染物质的采集、运输、存放管理 PPT

感染物质的采集、运输、存放管理 PPT


• 实验室所需生物安全级别A类:第一、二类感染性物质
• 运输包装分类
5种第三类感染性物质(培养物) B类:第三、四类感染性物质
《病原微生物名录》病毒类
《名录》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类
《名录》 真菌类
数据 来源
重要的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总结
• 一类: 天花病毒、Ebola virus、黄热病病毒 • 二类:汉坦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V、乙脑病毒、新城疫病毒、
Doc9284
2. 病原微生物分类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 例》第七条
根据病原微生物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 群体危害程度,将其分四类:
•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 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将病原微生物按病毒、原核细胞型 微生物、真菌分为三类
感染物质的采集、运输、存放管理 PPT
一、概念和相关法规条例
二、感染性材料的采集、运输、 存放管理
1.掌握概念 2.熟悉法规条例 3.了解方法 4. 熟练查找 5. 遵纪守法
一、 概 念、法规条例和分类
感染性(生物)物质 (infectious material):指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
微生物的生物性材料,主要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标本。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将病原微生物按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分为三类,共380种
各类中具体的微生物按照 • 危害程度分类 • 实验室所需生物安全级别 • 运输包装分类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将病原微生物按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分为三类,共380种
各类中具体的微生物按照
• 危害程度分类
SARS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布鲁氏菌、立克次体、荚膜组织胞浆菌 • 三类:肠道病毒71型、流感病毒、其他细菌和真菌 • 四类: 6种第四类病毒,缺陷病毒( AAV 1-4 )
弱毒与减毒的菌苗与疫苗株 (BCG) 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 (E.coli K12 )
1. 相关法规条例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令,2006.1 ➢《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
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2006.2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 200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年第17号主席令 ➢《危险物品航空安全运输技术细则》国际民航组织文件
二、标本的采集、运输 、存放管理
1.标本的采集 2.标本的处理 3.标本的运输 4.标本的保存
1. 标本(菌毒种)的采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
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的条件
✓ 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 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 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 人员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 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 传播风险有限 •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 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根据病原微生物传 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危害程度,将其分四类: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 一般不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将病原微生物按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分为三类,共收录380种
各类中具体的微生物按照 • 危害程度分类 • 实验室所需生物安全级别 • 运原微生物按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分为三类,共380种
按细胞组成和化学成分将微生物分为: •非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 克次体、放线菌)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根据病原微生物传 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危害程度,将其分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 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 • 我国尚未发现 • 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根据病原微生物传 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危害程度,将其分四类: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 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 较易直接/间接传播
人-人 动物-人 动物-动物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根据病原微生物传 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危害程度,将其分四类:
各类中具体的微生物按照
危害程度分类
• 危害程度分类
• 实《传验染室病防所治法需》 生物安全级别 将 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 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并•根据运其输传播包方式装、速分度类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
不同分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甲类2种(鼠疫、霍乱) 乙类24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 丙类9种(流感、手足口病)
微生物标本主要包括感染者(人)的标本、感染动物的标本和含有
病原微生物的实验材料等。
标本(specimem) 是医学生物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研究对 象,大多数医学生物学标本都含有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 microb)是指能引起人或动物感染性疾病的微
生物,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进行分级管理。
✓ 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 措施
✓ 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 和手段
*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 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 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 作详细记录
采集标本的要求
取材关键:无菌操作,必须保证含有活的微生物 区别取材: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病程、不同检测
目的采集可疑标本 妥善处理:注意温度、药物、消毒剂和射线等因
素的影响,及时送检 注意安全:注意个人防护,不得使感染性材料外
泄,不得丢失样品或菌毒种
其他注意事项
• 感染早期病原微生物较多,易于分离,需在发病早期治疗前 取样。
• 不耐热的菌毒种,需立即放入冰箱防止病菌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