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8

教育心理学8


• 在强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 延缓强化。
•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 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 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 3、强化要拨正做到朝争取方向促进或引导。 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 希望行为。

• 第四节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观察学习理论,亦称“社会学习理论”,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学 习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阿尔伯特·班 杜拉
•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 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 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 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 习形式。例如,通过“尝试错误”或通过 强化某一种反应,而使这种反应发生的概 率增加等都是根据行为反应造成的正负结 果所进行的学习。
• 3.运动再生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子过程是把符号的表 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比较复杂, 为分析方便起见,可将其分解为:反应的认 知组织。反应的起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 信息反馈对反应进行改进。
• 行为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将再生的反应在 认知水平上被选出和组织起来。然后再在 行动中表现出来。再现出的行为动作并非 是准确无误的,还需要给予调整和纠正。 在一些自己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中,可以通 过自我反应的监察来纠正或调整动作:在 那些自己观察不到的行为反应中,例如游 泳和打高尔夫球,则需要他人(如教练) 提供反馈信息来进行纠正或改进。
• 二、.强化理论 斯金纳认为,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强化
过程,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 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 制。他把凡能使个体操作该反应的概率增 加的一切安排,均称为强化,反之,在反 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该 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
• 惩罚的目的与强化相反,强化是为了让有机体增 加某种行为,而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 某种行为。与强化有正负之分一样,惩罚也有正 惩罚和负惩罚之分。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 给予行为者一个不愉快的刺激称为正惩罚。例如, 当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时,教师可能批评学生或 罚学生完成加倍的作业;为了维护公共卫生,对 随地吐痰者给予批评教育或罚款也属于正惩罚。 负惩罚是指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 来应给予的愉快刺激,如取消本来答应给孩子的 玩具。
• 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 称“榜样”)的行为 (这种行为对于观察
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 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 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 观察学习的子过程
• 1.注意过程 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对示范行动的重要
特征不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 所以,形成观察学习的首要条件是观察者 的注意过程。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主要有 两种:其一是示范行动本身的特点,包括 行为的显著特征,情意的诱因性,行动的 复杂性,普遍性及机能的价值,其二是观 察者本身的特点,即感知的能力、唤醒水 平、知觉定势和强化的经验。
• 2.保持过程
•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表象系统: 表象和言语。一些示范行为是以表象的形式保存 着。示范行动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后,引起观察者 对示范行为的感觉和知觉。示范行为刺激在头脑 中的重复呈现造成示范行为的持久的。可再现表 象的产生,以便在以后的某些场合中被唤起。表 象系统与示范行为的言语编码有关,它可以保证 人的观察学习和保持的速度。调节行动的认知过 程的大多数是言语的而不是视觉的。示范行为被 转换成表象和言语符号后,这些言语符号将起到 指导行为的作用。
• 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称为强化物。强化 物分两类:一类为正强化物,指个体反应后 在情境中出现的任何刺激(如食物),其 出现有助于该反应频率增加者。由正强化 物所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另一类 为负强化物,指当个体反应后在情境中已 有刺激的消失(如停止电击),而其消失 有助于该反应频率增加者。由负强化物所 形成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
种是应答性行为,即某种的刺激引起的行
为。另一种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操纵其 环境的行为,如书写、散步等。操作性行为 的特征是,构成行为的反应是自发的,无
法确定反应的出现是由何种刺激所引起。
形成应答性行为的反射叫刺激型条件反射,
形成操作性行为的反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 构成的。
• 4.动机过程 人们并不是把习得的所有东西都表现在行 为中。有些示范行为带来无奖赏和惩罚的 结果,而能够引起有价值结果的示范行动 是容易被人们所采用的。班杜拉认为, “在由观察所获得的无数反应中,对他人 好象很有效的行为比那些似乎是造成消极 后果的行为更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对 自己本身行为的评价也决定哪一个观察习 得的反应被实行。”这些就是外在强化、 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
• 第三节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观――斯金纳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对华生的行为主义 加以修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行为主义称 为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作为新行为主义的领袖,是操作 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 术的开创者,是行为主义后期对学习心理 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 1.两种行为与两种反射理论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可分为两种:一
• 班杜拉认为,如果人们仅仅是通过自己行 为的结果进行学习,那将是非常缓慢、非 常吃力的,同时,也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幸好,人类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进行学 习,而且,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 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
• 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 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 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习得很大的综合的 行为模式。”由此看来,观察学习在人类 学习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儿 童或学生的学习中,观察学习的地位就更 为重要。
• 斯金纳指出,强化程序是按合乎要求的反 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的适当组 合而作出的各种强化安排。他认为,强化 程序的变化对行为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他先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 两大类,认为两者在抵抗不强化条件下反 应的消退上有很大的差异。连续强化容易 消退,而间断强化则消退较难。而间断强 化又分为固定的定时或比率强化、变化的 定时或比率强化。它们对反应速率也有影 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