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城市概况 (3)(一) 地理位置 (3)(二) 历史沿革 (4)(三) 行政区划 (5)(四) 资源环境 (5)(五) 产业配套 (5)(六) 城市规划 (6)(七) 城市掠影 (7)二、城市宏观经济 (8)(一) 城市人口 (9)(二) 城市GDP (10)(三) 产业结构 (10)(四) 固定资产投资 (11)(五) 城市消费 (11)(六) 地方财政 (12)(七) 居民储蓄 (13)三、城市房地产市场 (14)(一) 房地产投资 (15)(二) 商品房市场 (16)一、城市概况黔江区被重庆定位为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中心城市相比,黔江区人口数量最少,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地处渝东南边缘,为重庆、湖北‚咽喉‛之地,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
该区生猪产业全国闻名,排名前列;蚕桑产业发展位居重庆首位,拥有重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蚕桑基地;烤烟产业与全国各地烟草集团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矿产资源品种多,质量好,储量大,其中石英砂、白云岩、石灰石、大理石储量均超过亿吨。
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但开发利用情况较差。
黔江区交通发达,多条高速公路、铁路横穿境内,拥有渝东南唯一的4C级机场武陵山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重庆、昆明、广州航线)。
未来五年黔江区将深入实施‚城市东进‛战略,大力发展建设黔江新城,到2016年基本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一)地理位置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渝东南边缘,距离重庆主城渝中区约280公里,东临湖北省咸丰县,西界彭水县,南连酉阳县,北接湖北利川市,是渝、鄂两省市的结合部,素有‚渝鄂咽喉‛之称。
国道319线、黔咸公路、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等横穿黔江境内,黔江成为渝、鄂、湘、黔四省市的重要交通要道。
(二)历史沿革黔江自建安六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期间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土家苗汉文化互补交融。
重庆黔江区由‚四川省黔江地区‛演变而来:1988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辖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自治县;1996年9月15日,四川省委托重庆市代管黔江地区;1997年6月18日,黔江地区正式划归重庆市,从此,黔江自治县隶属重庆市;1998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四川省黔江地区,设立重庆市黔江开发区,仍辖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自治县;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重庆市黔江开发区、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归并设立重庆市黔江区,隶属重庆市直辖,成为重庆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区。
(三)行政区划全区幅员面积为2402平方公里,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90公里,是重庆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区,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壮族、侗族、布依族、蒙古族、满族、仡佬族、藏族、瑶族等26个民族。
全区共6个街道办事处,12个镇,12个乡,总人口约54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3%。
(四)资源环境区内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
区内总计矿产地11处、10个矿种,矿(化)点14处。
现已探明储量的矿种主要有铜、铁、硫、煤、磷、铝、锌、汞、石膏、高岭土、冰解石、莹石、重晶石、明矾、石灰石、石英石、矿岩等矿藏。
铝土矿(D+E级)储量为1148.9万吨,铅锌矿储量为70万吨,原煤储量为3288.9万吨,莹石储量40多万吨,石英砂储量上亿吨。
区内有十多处石英砂矿床,总的矿石资源量1.5亿吨,储量和品位居中国西部第一。
白云岩储量上亿吨,炼镁用白云岩矿石量7955.24万吨,MgO1635.47万吨,石灰石储量6亿吨以上,大理石资源储量达数10亿吨,且质量上乘,其中玫瑰米黄、黑金龙、红金龙等石材品牌享誉全国。
区内河流众多,大小溪流密布全境,水流落差大,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6.6万千瓦,其中阿蓬江为10多万千瓦,可开发量为近10万千瓦。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15.83立方米,人平4066立方米,亩平2.6立方米,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但目前对水资源实际开发利用水平较弱。
(五)产业配套蚕桑、生猪、烤烟是黔江区三大重点支柱产业。
黔江区是重庆市蚕茧产量最大,质量最好,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蚕桑基地。
全区养蚕户1.73万户,养蚕10.1万张,收购蚕茧6.3万担,产值数亿元。
目前规划打造茧丝绸100亿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双河丝绸公司为基础,引进浙江大洋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帝斯曼中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桐乡大通工贸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紧锣密鼓建设‚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
生猪产业发展迅速。
2012年,黔江区出栏生猪100万头,连续五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该区依托69原种猪场,建成1个国家核心育种猪场,1个全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集中供精中心,让全区的二级扩繁场得到快速发展。
同时在生猪屠宰、猪肉销售作业中,引进江苏雨润集团,引领建设大规模养殖场,建成了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厂,目前正在加快推进雨润食品工业园建设。
在烤烟产业上,依托老牌国有企业烟草公司和川渝中烟公司,引领发展烤烟和卷烟生产,并与安徽中烟、河南中烟、湖南中烟和上海烟草集团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2012年全区收购烟叶超16万担,产值超1.6亿元。
(六)城市规划根据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国发(2009)3号文件、渝委发(2010)36号文件,黔江被定位为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武陵山地区重要经济中心。
为黔江区更好更快发展,带动渝东南翼经济增长,重庆市政府将其定位为重庆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五年黔江区将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大通道‛建设三大战略,到2016年基本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黔江城将按照‚一城四组团‛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发展,近期重点建设老城、正阳、舟白、青杠4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功能组团,远期向冯家、水田、蓬东、中塘等地拓展。
黔江新城发展规划2008年起,黔江区启动‚城市东进‛战略,打造黔江新城。
新城规划面积19.63平方公里,包括正阳组团和舟白组团,其规划定位为:集渝东南区域商贸物流、商务金融、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中心、黔江行政文化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
规划到2016年,黔江新城建成面积1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8万人;2020年,新城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与工业园区、老城区等城市组团一起形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的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
目前新城建成区达到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4万人。
城市组团功能定位1、正阳组团以行政中心、工业园区、物流基地为主体,建成特色工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
2、舟白组团强化教育卫生、科技创新、交通换乘枢纽功能,形成武陵山地区公共服务中心核心载体。
3、青杠组团以化工园区及配套服务为依托,建成重庆重要的清洁化工产业基地。
4、冯家和蓬东组团着力于发展新型工业、绿色环保产业,打造高档旅游休闲区。
交通网络规划通过黔江城区内外交通规划,基本形成区域交通网络枢纽。
1、城区交通:形成‚四纵五横一环‛的路网骨架,有效连接各城市组团。
2、外部交通:在现有319国道、黔咸公路、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202省道、武陵山机场基础上,规划建设黔恩高速、黔梁高速、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渝黔(江)高铁、黔毕昭铁路、黔恩铁路、黔遵高速、黔张高速、城市外环高速等。
(七)城市掠影少数民族小南海地质公园黔江旅游职业学院濯水古镇二、城市宏观经济人口:2012年常住人口为44.91万人,城镇人口为23.62万人,城镇化率为42.53%。
区域人口数量少,远少于同级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重庆市水平,落后同级城市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
GDP:近4年以年均21.86亿元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但经济总量发展落后。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95亿元,同比增速为13.9%。
产业及投资:第二产业为主,2012年第二产业产值83.09亿元,占GDP 56%。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但目前工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地方财政: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区域经济发展对其贡献较大。
城市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78亿元,同比增长17.5%,消费能力逐步提高,但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消费能力较弱。
(一)城市人口图表1 黔江区人口统计示意图数据来源:统计公报2012年黔江区常住人口数量为44.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3.62万人,城镇化率为42.53%。
相较其他五个人口数量均超过百万的同等级城市(合川、永川、江津、涪陵、万州),黔江区常住人口不足50万人,且城镇化率明显低于重庆市水平14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缓慢,发展较同等级城市落后约6-8年。
从2008至2012年,黔江区城镇化率每年以约2.5个百分点比例递增,但随着规划利好、新城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预计到2018年,黔江区镇化率将突破60%,达到现行同等城市发展水平。
以下图表为2012年重庆6个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率:假设黔江区外来人口不增多,当地人口不外流,按现有非城镇户口的21.3万人全部转为城镇人口,每户以2.5人计算,共增加85200户。
按照平均每户100平方米计算,将会产生852万平方米住房需求。
根据城镇化率每年增长2.5%,未来21年实现城镇化率100%,平均每年仅产生40万方住房需求。
上述论证说明黔江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潜力有限,人口总量少成为制约房地产发展的最大因素。
黔江区宜加大经济建设,提高经济水平,形成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吸引外来人口就业,从而增加常住人口,刺激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
(二)城市GDP图表2 黔江区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数据来源:统计公报2012年黔江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47.95亿元,比同级城市平均GDP总量少345.96亿元,但人均GDP高于合川区。
近4年来,该区GDP以年均21.86亿元快速增长,虽然年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但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势头总体较好。
(三)产业结构图表3 黔江区产业结构示意图数据来源:统计公报近年来,政府提出‚工业强区‛发展战略,持续调整产业结构,至2012年将第二产业比例增加至56.2%。
2012年第二产业实现83.09亿元,占GDP总量的56%。
工业增加值实现71.34亿元,占GDP总量的48%。
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但目前黔江区工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规模小、未形成较大产业链条。
限于黔江区人口总量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占比过大将限制区域工业产业及第三产业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图表4 黔江区固定资产投资示意图数据来源:统计公报2008-2012年,黔江区以年均近30亿元的增长速度完成固定财产投资。
2012年黔江区固定资产投资为175.77亿元,同比增速为36.2%,明显高于合川、永川、江津、万州,仅次于涪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