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

论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严俊杰,黄正泉(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摘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孝友”为德教之首;修身以达“天德”;首倡虚心的治学之道;包含老庄哲学的养生之道。

曾氏家教思想以其开放性的品质给当代教育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当代教育应以培养良好向善的人性为首要目标;家庭教育是社会文明进程中需要编译的“源程序”;当代教育实现其育人功能的“培养基”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在晚清王朝内忧外患、摇遥欲坠之时,力挽狂澜,率湘军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统治得以苟延残喘,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在当时暮气沉沉、腐朽不化的晚清朝臣中更显其思想和才智的超人一等,不愧是日暮西山的晚清朝廷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历朝官宦贵族之家,往往一代人便享用殆尽,由于教育不当,其子孙骄奢淫逸,放荡不羁,最终走向堕落,家势因而衰败。

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是海内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究其原因,就是曾国藩那套独特的集传统文化之精华而不囿于传统,有着开拓品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庭教育思想之源曾国藩自幼发奋读书,经、史、子、集无不一一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氏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在清代列臣之中,实属罕见。

他是清代的大儒学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在他精心挑选认为足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十二位圣哲中,孔子就居其中,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

但曾氏并不是一位儒家思想的纯粹守望者,他并非一成不变地接纳儒学,儒学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了传承又发展、融汇又创新的特质。

他的儒学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一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思想。

曾国藩的人生态度是入世的,这从其奋斗不止的人生履历及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可看出来。

当晚清政府面对势如破竹的太平军而束手无策时,曾氏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苦心操办团练,亲自率领湘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军作战,虽历经挫折磨难,九死一生,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挽救了行将崩溃的晚清王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曾氏是参透了这一道理的。

他一生高度关注家庭教育,把教育子弟视为自己的重要义务和职责,这与他入世的人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看重自身的社会作用,追求“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价值,他是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来规范自己和家人的。

他深知家族要兴旺发达,要长盛不衰的道理:“……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p343) “知其不可而为之”出自孔子的《论语》,它是儒家思想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成为曾氏应对变幻莫测的社会人生和复杂诡异的官场宦海的至理箴言,也是他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调和汉宋,博采众长”的学术思想。

此处讲的“汉宋”是指儒学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个学术流派,“汉”即汉代儒学,其特点是重视对五经的注疏;“宋”即宋明理学,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

对于儒学内部的各种流派,曾氏力持博采众长、无所偏倚的态度,因此他申明:“国藩一宗宋儒,不废汉学。

”[2](p1除了儒学,他还吸纳了墨家、道家的思想,他特别推崇老庄的道家思想,列庄周为圣哲贤人,盛赞其才, 屡予征引。

甚至对与儒学分庭抗礼的法家他也能择善而从,他对法家思想的吸收,这也许是作为儒家“仁、义”思想信守者的曾国藩日后为何会成为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剃头”的最好注脚了。

曾氏对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既表明他治学的博大胸怀,更是其家庭教育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哲学。

曾氏在学术上整合了各家各派的思想,他这种吸收众长不是毫无原则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经世致用,不论哪门学问、哪个流派,都要讲求在实际人世生活中践行的效用,这是曾氏所特别看重的。

他认为治学应当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

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3](p36) 这种治学态度便是他笃于实践、勤恳踏实的实务精神的体现,更是他教育后代为人处世、治学为官所遵循的指导思想。

四是“治国、平天下”为其人格理想的必然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的自觉,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

孟子提倡的“浩然之气”就是其所谓“大丈夫”必须具备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仁人志士品格的形成,“浩然之气”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自然也影响到了曾国藩,他是很富有民族忧患意识的,面对着积贫积弱的当时之旧中国,一再发出建立机器局、派遣留学生等倡议,主张学习西洋科学技术。

这种主张在顽固保守、固步自封的晚清统治者眼中无异于“洪水猛兽”,将会受到朝野方方面面的排挤和打击,而他不顾个人成败得失和性命安危,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并亲自参与,这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而这种勇气就源于他对“治国、平天下”始终有强烈追求的理想人格。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追求也成为曾氏家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们爱国主义思想的铸就。

在这方面,他儿子曾纪泽就是一个典范,为收复新疆伊犁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清朝政府外交史上的唯一胜利。

曾国藩的博学源于他毕生坚持不懈的读书习惯。

曾氏自幼励志学习,广泛阅读,且勤作笔记,就是到他官运亨通、地位显赫时也未曾停止过,读书是他每日必作的功课,如此勤奋研读古代书籍,如此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得他能博览群书,遨游于书海之中,并能源源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之精髓,获取历代圣贤之灵气,融合自己颇有见地的思考,从而化为具有他自己独立人格品位的人文思想体系。

以儒学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的传统文化便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头。

二、曾氏家庭教育思想曾国藩对其子孙后代的教育可谓是“诲人不倦”,从为人、为官到为学全方位地加以教导,这集中体现在他写的一封封家书中,家书是他对家人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从中折射出他颇有独特之处的家庭教育思想(一)揉合儒、墨两家的德教思想儒家历来就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强调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

作为近代有名的儒家硕学,曾国藩也十分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一向主张德才兼备,甚而他更为注重的还是德这方面,认为“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4]( 390) 1.“孝友”为德教之首“孝”被奉为“人道之始,百行之原”,数千年来,遵守孝道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也非常重视这个“孝”字,他在在家训中写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1](p574) 他认为孝敬和友爱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祥瑞的体现,是家庭能兴旺发达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事情上未必全部能应验,只有在孝悌友爱就立即获得吉庆,不孝悌友爱就立即招来灾祸这个问题上,没有不应验的。

曾国藩反复告诫诸子弟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

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3](p187) 因为孝敬父母是博爱的起点,而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不仅是一个人培养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内在要求,更是他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前提。

2.修身以达“天德”历来人们对“天德”这一概念的阐释颇多:“天德”者即“性也”,这源自《孟子·尽心上》,“尧、舜,性之也”的“性之”二字。

而荀子在《劝学》中云:“变化代兴,谓之天德。

”认为“天德”乃天体运转生生相息之特性。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圣人天德,曷?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认为“天德”意为自然宇宙之规律,只有对自己处事谨慎、严格要求即“言慎求之”的人才是圣人,才能达到顺乎天地字宙万物之内在规律的至高境界。

明代阳明学的核心人物王龙溪说:“刚健中正纯粹,天德也。

”前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天”为本体,强调人之一切行为要顺应天性;而后两者的阐释着眼于以“人”为本体,强调要达到“刚健中正纯粹”的理想境界之人性。

后学多将以上两者的阐释合二为一,追求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道德境界,而达到这种至高境界是要经过严格的修身养性的,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手段曾国藩非常注重修身养性,并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他在同治十年三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古来圣哲,胸怀极广,而可达天德者约有数端,如笃恭修己而生睿智,程子之说也;至诚感神而致前知,子思之训也;安贫乐道而润身睟面,孔、颜、曾、盂之旨也;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

”[5](p184) 他建议学习古代圣哲贤人,他们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之品德关于修身之道,曾氏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他向子女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1](p557) 慎独,即谨慎独处: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不妄取不苟为。

在儒家学说中,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养生首在养心,最大的快乐在于心情的愉悦。

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可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

“主敬则身强”,实际上讲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做精神状态好的人,自强自信自立,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庄敬严肃。

日课第三条就是告诉儿子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曾氏是固守儒学“仁”的基本理念的,“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礼记·中庸》曰:“仁者,人也。

”“仁”又是主体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曰:“为仁由己”(《论语·颜渊》),“吾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而崇高的道德价值,因此在儒学范畴内,“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一种爱心,这是儒家建立起来的那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起点和基石。

“仁”在曾氏的家教思想体系中被转化为:对父母的爱,即为“孝”;对兄长的爱,即为“悌”;对他人的爱,即为善;对社会对国家的爱,即为“忠”。

“习劳则神钦”则是来自墨家“节俭、节用”的教育思想了,在曾氏看来,能够俭约自持者,才可谓君子。

他说:“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