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思想总结篇一:读曾国藩心得体会读《曾国藩》心得体会在全区深入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同时,我单位积极响应区里的精神,立即开展布置“我的梦〃中国梦”读书大讨论活动,要求每人读一本好书并写一份心得体会,下面我就对读《曾国藩成功真经》一书浅谈一下体会:曾国藩劝诸弟学习的篇章字字句句令人心生敬意。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之所能从湖南一个农家子弟修炼成一代名臣大儒,功业,道德、文章令后世钦仰不已,他所靠的就是他一生恪守读书学习观。
关于读书求学的目的,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道德达到至美至善之境;二是通过读书来增强学识,获取专长,以便在社会谋求必要的生存和发展。
他把读书的两个目的总结为“进德修业”。
读书讲“德业”,但对于“德业”,曾国藩把“德”放在“业”的前面。
曾国藩告诫他的弟弟们:“读书必须体贴到人身上去”,也就是说用读书来匡正自己,把读书这一行为当成涵养自身道德的一个过程,在勤奋刻苦读书中修炼中通晓道德、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完美。
和我们所说的”读书完善自我”、“读书温暖人生”同一个道理。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最初知道曾国藩,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
其一: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由他支持修建了最早的军事工业,他是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人;其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兵败靖港,欲投水自尽。
近来,读《曾国藩》,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方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存在,他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他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自我修炼,自强不息。
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他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
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
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
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
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
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
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
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
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
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欲望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
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
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
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
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
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很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
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
此外,对于我自己,我认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其一:我走路轻浮、身板不正,讲话欲速太快,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欠稳重;其二:虚伪,不愿在人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己的得意处,又往往过于张扬;其三:做事欠干练,整体性、大局观不强。
既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生活中,我会注意克服,培养良好的性格。
篇二:《曾国藩》读书心得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上海证券杭州文二路工会篇三:学习曾国藩言论心得小家里的大智慧今人把学问看错了,绝大多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之间。
“家”------------宝盖头指阳宅;啄---------指祭祀用的野猪(阴宅)读书以训诂为诗文以声调为事亲以得欢为养生以少烦恼为立身以不妄语为居家以不宴起为做官以不要钱为行军以不扰民为家庭是人生的根据地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和气致祥乖气致戾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每天只要抽一点时间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治大国如烹小鲜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的普通人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曾国藩家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心路历程。
曾子成字伯涵号居武(后改为涤生)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超越自我的时候,回头看看,此时正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居官要以坚忍为第一要义怎样处理好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官场上最重要的原则是:居官要以坚忍为第一要义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所有当爷的,都是从装孙子过来的。
主圣臣直文死谏武死战血诚---极度的忠诚讲原则性,也要讲灵活性摆正思想,摆正位置,摆正心态只会弄权,不会治国,主政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没有希望大将不辞刀头死岂因福祸而趋之是忠诚成就曾国藩一世的名声,但也是忠诚近乎愚忠使得他背上一世的骂名。
用人必先知人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彭玉麟是曾国藩三顾茅庐请出来的人才。
(三不要: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但是爱国、爱民、爱民族)才堪治民要不怕死不计名利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者忠义血性论的人才观用人四部曲守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怎么样的唯才是举的是科学的合理的?光有领导支持你不行,还得有底下人支持你。
有的人擅长写,说的不如写的好有的人擅长说,写的不如说的好左宗棠天生是给曾国藩挑刺的人。
当领导的心胸不开阔成不了大气候。
刘邦为什么能领导人?唯才是举做到极致的是曹操、刘邦用人四部曲广收(发现人才)慎用(使用人才)勤教(培训人才)严绝(管理人才)(两种人不能用:表现欲极强的人不用;性格特别激烈的人不用)作育人才以图自强教育救国西学东进容闳从头到脚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爱国细胞对待人才要重视,让他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合众人之私,已成天下之公用人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有才没才,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才。
最重要的是意志品质特别坚定,意志坚定的人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治世文治乱世武功海乃百川,招揽天下有识之士容闳、华蘅芳、李善兰、徐寿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老大文明,妄自尊大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要想成就事业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不行,只有一个人的辉煌那不行,它不是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必须有一个人才的梯队,事业才能持续下去(办大事者,以多选执手为要。
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截取其次,以待将来徐徐教育可也)。
曾国藩认为李鸿章才堪大用,李鸿章虽然有才但有很多毛病。
所以说十全十满的人才根本就没有。
做为用人的人必须宽宏大量,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李鸿章进入曾国藩的幕僚三出三入没有曾国藩就没有李鸿章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第一义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己欲立,立人。
己欲达,达人。
--------------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和自己关系不好的比如左宗棠、沈葆桢都是曾国藩推荐的。
这种胸怀真是不得了。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最后的悲剧曾国藩对李鸿章是扶上马,送一程,再送一程学生(李)能把老师(曾)的思想推行下去,这本身就说明曾把接班人选好了。
以曾的思想为思想,以曾的事业发展下去第一部分:修身齐家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就是立人、达人无愧于兄弟熬了三年,南京城终于被拿下,洪秀全的政权被推翻了。
任人唯亲任人避亲举贤不避亲带兵打仗要以家的方式来进行,用感情来维系事业。
亲情是稳固的。
一个学校也是这样,要用家族式管理,用感情来维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