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流派分析

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流派分析


(2)“方格霍夫曼”
Josef(Joseph) Hoffmann
设计原则:功能是我们的指导原则,实用是我们的首 要条件。我们必须强调良好的比例和适当地使用材料。 在需要时我们可以进行装饰,但不能不惜代价去追求 它。 设计风格:规整的垂直构图 方格网形式 主张造型简洁与集中装饰,装饰主题用直线和大片光 墙面及简单几何体。 Four nesting tables.
植物
(4)儒勒•舍雷-现代“招贴广告之父”
设计成就--图形、招贴 设计特征--罗可可线条、亮色块
(5)土鲁斯•劳特累克
设计成就--歌舞演出招贴 设计特征--人物性格的夸张
1892年《红磨 坊》:用三行 红字重复写出 “红磨坊”, 画面上一男一 女两人是当时 舞台上的主角, 观众以剪影形 式出现。画面 的梯次布置, 人物用单线勾 勒,富有装饰 效果,整幅画 给人强烈印象, 超过复杂的写 实招贴画。
5. 英国(直线派) 代表人物:查尔斯· 雷尼· 麦金托希 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
顺应形势,不反对机器和工业,改用直线素 材和简洁明快的色彩,他的室内设计常用大块白 色墙面,家具以黑白两色为主,形成自己的独特 风格。 “格拉斯哥四人团” --麦金托希和妻子以及 妻妹、妹夫形成的设计小 组,从事家具及室内装 修设计工作。 设计源泉:工艺美术运动、 浮世绘线条、分离派
$224.99
吊灯
$70.99
$178.99
3. 建筑设计领域
在新艺术运动传入美国前,美国已形成了著名的 “芝加哥学派”。 背景:19世纪以前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小 镇,由于美国的西部开拓,这个位于东部和西部交 通要道的小镇在19世纪后期急速发展起来。而1871 年10月发生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场毁掉全市1/3建筑 的大火灾,加剧了以新建房屋的需求。在当时的这 种形势下,芝加哥出现了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 筑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师的群体,被称为“芝加哥 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设计主张: 形式永远服从功能的需要,这是不变的法则。 功能不变,形式也不变。
位于街道转角,地面以上共六层,墙面凸凹 不平,屋檐和屋脊有高有低,呈蛇形曲线。建 筑物造型仿佛是一座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 布满孔洞的岩体。
米拉公寓 局部
(2)神圣家族教堂(the Sagrade Church)
--四个圆柱形的尖塔高人云霄,塔身四周的棱 状直线之间,开有许多长方形和四方形的窟 窿,远看像一座座神话中的古堡。它始建于 1882年,修建经历一个多世纪,至今尚未完 工,是世界近代建筑史上修建时间最长的教 堂。
林 克 芬 蔡 莱 街 40 号 公 寓
马 若 里 卡 公 寓
马 若 里 卡 公 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维 也 纳 轻 轨 车 站 入 口
奥地利邮政银行 (1905)
1886-1888 1912-1913Wagner's tendency to reduce the style of Art Nouveau to functional forms in his later years is obvious.
2. 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三大源泉:哥特式、罗可可式、 日本浮世绘(江户时期)
大桥骤雨
3. 新艺术运动的特征
(1)新艺术运动与工艺美术运动的区别 工艺美术运动--注重哥特风格 新艺术运动--放弃任何的传统风格 自然 (2)新艺术运动的范围 主要表现于建筑,涉及家具、工业产品、平面 (3)新艺术运动派别(按线条装饰分) A.曲线派 主张-师从自然,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 代表-法国、比利时,德国、荷兰、西班牙等 特点-最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 来的,多是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织的线 条,充满内在活力 。
玻 璃 花 瓶 设 计
材料:加入砂金石的吹制玻璃
年代:1896 Peacock Vase
1915年
1900年
$9,000-12,000
郁 金 香 台 灯
$296.99
树 枝 型 吊 灯
彩 色 玻 璃 灯 设 计
$233.99
$288.99
美国对新艺 术风格的最 大贡献:流 线形状、艳 丽的色彩和 蜿蜒的装饰
新艺术运动欧洲 各国流派分析
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流派分析
背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反对工业化, 否定工业产品具有美学价值,未能找 到艺术与大工业的契合点。 提 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新艺术 运动”(实用艺术风格)
1.新艺术运动的目的
目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追求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 自然的全新风格(线条装饰)。
罂 粟 花 鸢尾花
B.直线派 主张--与机械生产相适应的简洁直线几何形态 代表--英国格拉斯哥学派、维也纳分离派 特点--直线为主,形态、色彩简洁
加 雷 设 计 作 品
玻璃器皿
睡蝶床
二、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各国的表现
1. 法国(曲线派) 运动背景:反对工业化风格、
反对维多利亚风格 设计源泉:自然(动植物纹 样)、东方艺术 设计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设计元素以有机的曲线为中心 设计中心:巴黎、南斯
(1)巴特洛公寓(the Casa Batllo)1904-1906
--公寓的入口和下面二层的墙面都故意模仿溶岩 和溶洞,饰以彩色玻璃、彩砖屋顶。
公寓正面
巴特洛公寓局部:几 层的阳台栏杆做成的 假面舞会的面具模样, 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 脊背,屋顶上的尖塔 及其他突出物体都各 有其怪异形状。
(2)米拉公寓(the Casa Mila)1906-1910 --有机形态 波浪线、惊人的屋顶景观
2. 工艺美术设计领域
代表人物:蒂夫尼 Tiffany Glass and Decorating Company
公认的美国新艺术的杰出艺术家。
设计领域:玻璃制品-法夫赖尔(Favrile)花瓶、灯具 设计特点:形态上,大部分遵循新艺术流动拉长的轮 廓造型。色彩上,大部分作品是彩虹色,模仿古代风化 玻璃器具深浅不同的蓝色、绿色、金色和粉红色,独立 使用或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处理技术:将不同纹理和色彩的细小玻璃,熔化成 一个不透明的热玻璃球,然后按想象把它吹成最终的形 状,在制作过程中,有时会添加色彩或玻璃,多达二十 多次,因此,形状和图案在热球里只是一个萌芽,随着 吹气,它们犹如植物般自然长成。
“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积极采用新 材料、新结构、新技术,认真解决新高层商业建筑 的功能需要,创造了具有新风格新样式的新建筑。 但是,由于当时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它们缺少历史传 统,也就是缺少文化,没有深度,没有份量,难登 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为解燃眉之急的 权宜之计。使这个学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十余年 间便烟消云散了。路易•沙利文本人也由于任务稀少, 导致破产,于1924年在潦倒中故去。
1918年
设 计
ROSE
the Heart of Rose
坠 饰 设 计
格 拉 斯 哥 艺 术 学 院 图 书 馆 设 计 1906
三、新艺术运动在美国
1. 应用美术领域
(1)威尔•布拉德利--受比亚兹莱线条影响
1896 Art Nouveau advertising poster by Will H. Bradley.
暴露式钢铁结构和玻璃面
A.塔赛勒饭店(Tassel House)
塔 赛 勒 饭 店
塔 赛 勒 饭 店
B. 埃 特 维 尔 德 公 馆
C. 霍塔公馆
(Maison Horta)
3. 西班牙(曲线派)
代表人物:安东尼· 高蒂 (Antonio Gaudi) 设计风格:仿生、哥特式、曲线风格、奇幻
1906年在德国创建美术学校,开始设计教育 设计理念--超越自然的抽象、线条就是力量
“我所有工艺和装饰作品的 特点都来自一个惟一的源泉: 理性,表里如一的理性。”
(1)曲线作品
(2)抽象线条作品
(2)维克多· 霍塔(Victor Horta)
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 设计特征--注重植物的“鞭绳”装饰
彩绘瓷砖+混凝土
设计理念:每一个独立的建筑元素都可以更 符合逻辑、更有表情、更丰满、更具有装饰 效果,并少一点平庸。
居埃尔公园(1900年)的建筑是高迪创作生涯的 代表作之一,公园入口处的两座小楼的屋顶上也有许 多小塔和突出物,造型非常古怪,它的外表镶嵌着白、 线、棕、蓝、绿、橘红等色的碎瓷片,图案怪异。屋 顶平台周围的矮墙曲折蜿蜒,墙身上贴着五颜六色的 瓷片,组成怪异莫名的图案,仿佛一条弯曲蜷伏的巨 蟒。
分离会馆
该会馆是由约瑟夫· 奥尔布里希 (Joseph Olbrich)1897至1898年在市 政局提供的土地上为艺术家们建造的 具有青春艺术风格的展览馆。
(1)奥托•瓦格纳 设计观点:新结构、新材料必将导致 新形式的出现,反对重演历史样式。
设计原则:功能第一,装饰第二
林 克 芬 蔡 莱 街 38 号 公 寓
路易· 沙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 美国现代建筑(特别是摩天楼设计美学)的奠基人、 建筑革新的代言人、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其设计的 商业建筑是美国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沙利文重视功能,提出“形式服务功能”的口号,也 认 为装饰是建筑所必需而不可分割的内容,但他不取材于 历史形式,而是以几何形式和自然形式为主。他的代表 作有芝加哥会堂大厦(1889)、芝加哥大剧院等。
Adler & Sullivan 1886-89
芝 加 哥 会 堂 大 厦
1889
1893 Former entrance to the Chicago Stock Exchange
沙 利 文 建 筑 装 饰
65-69 Bleecker Street Louis Sullivan 1898
the Carson Pirie Scott department store in Chicago (1899-19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