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

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试验方法和术语解释力的建立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从中间位置开始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转向力开始建立的感觉以及随车速的变化。

驻车/低速转向力试验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

驾驶方式:停车,发动机启动,均匀的转动方向盘至左右极限位置,手刹松开;低速转向车速10km/h左右。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是否存在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波动。

力的水平试验路面:中等半径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不同的车速通过同一个弯道,弯道中保持方向盘转角不变。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大小及随通过车速的变化。

转向力线性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6g。

评价内容:转向力的变化是否是逐渐增长的,不应有突然的变大或变小情况。

回正能力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20km/h到最高车速80%间变换,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达到中高侧向加速度。

评价内容:方向盘回到中间位置的表现,不应过快或过慢,超调量应小且振荡应快速衰减。

KICK BACK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弯道中有碎石或小坑等。

驾驶方式:在弯道内加速使侧向加速度增大到中高g。

评价内容:中高g下方向盘是否有回敲的感觉,以及回敲感的强烈程度。

中间位置力感觉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左右转动方向盘,转角不超过±10°。

评价内容:中间位置的转向力感觉。

转向间隙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小角度左右转动方向盘。

评价内容:感觉中间位置左右无响应的角度范围,此范围应越小越好。

直线行驶能力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松开方向盘,并进行加速和制动,观察车辆是否跑偏。

评价内容:车辆在匀速行驶及加减速时是否跑偏及跑偏的严重程度。

转向摩擦感觉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不超过0.4g。

评价内容:评价是否有摩擦的感觉。

中间位置响应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左右转动方向盘,转角不超过±10°。

评价内容:中间位置的转向响应。

弯道中转向响应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在弯道中以中等侧向加速度行驶,增大或减小方向盘转角。

评价内容:评价在弯道中的转向响应。

响应线性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快速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中高g。

评价内容:评价转向响应在整个侧向加速度区域内是否有大的变化。

转向角度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80km/h、12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侧向加速度做移线动作。

评价内容:评价需要的方向盘转角是否太大或太小。

转向极限位置感觉试验路面:沥青或水泥路面。

驾驶方式:停车,发动机启动,均匀的转动方向盘至左右极限位置;低速转向车速10km/h左右。

评价内容:左右转向极限位置是否清晰,达到极限位置是否需要很大的力。

不平路面上直线行驶能力试验路面:不平路面。

驾驶方式:车速在40~60km/h之间,沿直线行驶,松开方向盘。

评价内容:观察车辆行驶轨迹是否发生变化。

高速行驶稳定性试验路面:高速公路或高速环道。

驾驶方式:以不小于100km/h的速度行驶,做小幅度的转向和移线动作。

评价内容:评价车辆的稳定性。

扭矩转向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沿直线以2档或3档的中等转速行驶,松开方向盘,迅速将油门踩到底加速。

评价内容:评价车辆在急加速中是否有向一边跑偏的情况。

侧向风稳定性试验路面:高速公路。

驾驶方式:在高速公路上有侧向风的情况或超过大型车辆时进行评价,车速不低于100km/h。

评价内容:评价车辆在有侧向风或超过大型车辆时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有较好的稳定性及较小的方向盘修正量。

不足/过多转向试验路面:操稳广场。

驾驶方式:围绕固定半径的圆缓慢加速,方向盘应均匀的修正以保持行驶在圆轨迹上。

评价内容:不足转向度是否合适。

转弯轮胎抓地能力试验路面:操稳广场。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行驶,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直至发生侧滑。

评价内容:感觉后轮是否很容易失去抓地力发生侧滑。

转弯稳定性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中高侧向加速度通过弯道。

评价内容:评价轮胎抓地性能,以及车身是否能保持平稳。

弯道制动表现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中高侧向加速度通过弯道,在弯道中以不同的减速度进行制动。

评价内容:车辆能否保持原来的行驶轨迹,车辆是否容易控制。

弯道中松油门表现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中高侧向加速度通过弯道,在弯道中松开油门踏板。

评价内容:车辆能否保持原来的行驶轨迹。

弯道中加油门表现试验路面:中等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中高侧向加速度通过弯道,在弯道中将油门踏板踩到底,档位根据情况选择3、4档。

评价内容:车辆能否保持原来的行驶轨迹。

弯道驱动能力试验路面:小半径沥青或水泥弯道。

驾驶方式:以2档或3档的中等转速在弯道内全油门加速。

评价内容:内侧驱动轮是否有容易打滑空转现象。

侧倾线性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80km/h、10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中高g。

评价内容:评价侧倾角是否随侧向加速度增大而增加。

侧倾角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80km/h、10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转角向左或向右转动方向盘,侧向加速度从低到中高g。

评价内容:评价侧倾角大小在整个侧向加速度区域内是否比较合适。

侧倾速度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以不小于8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侧向加速度做移线动作。

评价内容:评价移线时的侧倾速度,以及前后侧倾速度是否平衡。

移线稳定性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以不小于80km/h的速度行驶,以不同大小的侧向加速度做移线动作,需要摆桩并按照试验车辆的实际尺寸设置通道宽度。

评价内容:评价移线时的通过速度、稳定性及轮胎的抓地表现。

控制准确性试验路面:普通公路。

驾驶方式:以正常的驾驶方式在普通公路上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转弯、超车时的转向准确性及控制的容易程度。

破损路面弯道行驶稳定性试验路面:破损路面弯道。

驾驶方式:以中等侧向加速度在破损路面弯道上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车辆在破损路面弯道上行驶时的稳定性。

俯仰角试验路面:普通沥青公路,路面有大的起伏、小坑、轻微鼓包等特征。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的车身俯仰表现。

受路面干扰引起的侧倾试验路面:普通沥青公路,路面有大的起伏、小坑、轻微鼓包等特征。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的车身的侧倾表现。

侧倾晃动(头部摆动)试验路面:平滑普通沥青公路。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乘员头部左右摆动的表现。

上下起伏试验路面:平滑普通沥青公路,有大的起伏。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车身随路面的上下低频起伏的表现。

点头/ 后蹲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3档40km/h、4档6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施加不同强度的制动以评价制动点头表现,施加不同的油门大小评价加速后蹲的表现。

评价内容:评价加速或施加制动时的后蹲或点头的表现。

转向管柱振动试验路面:普通沥青或水泥公路,路面有大的起伏、小坑、轻微鼓包、接缝等特征。

驾驶方式:以不同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通过方向盘传递的振动表现。

非簧载部分振动试验路面:普通沥青公路,路面有大的起伏、小坑、轻微鼓包等特征。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通过不同路面时轮胎等非簧载部分的振动表现。

车轮滚动舒适性试验路面:平直路面。

驾驶方式:分别以40km/h、6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车轮滚动所产生的颤抖的感觉。

轮胎噪声试验路面:平直水泥或沥青路面。

驾驶方式:以不小于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轮胎滚动产生的噪声。

大的冲击试验路面:普通沥青公路,路面有大坑、减速坎等特征。

驾驶方式:以正常行驶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遇到大的冲击时的衰减性能。

小的冲击试验路面:普通沥青公路,路面有碎石、小坑、轻微鼓包等特征。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遇到小的冲击时的衰减性能。

振动吸收能力试验路面:普通粗糙沥青公路。

驾驶方式:分别以60km/h、80km/h的速度沿直线行驶。

评价内容:评价在粗糙路面上行驶时对高频振动吸收和隔振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