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
6. 软件的使用
转向盘转角----------1CH 侧向加速度----------2CH 横摆角速度----------3CH 车身侧倾角----------4CH
7.4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
一、试验作用
汽车转向瞬态响应试验的目的是测定车辆的瞬态转 向特性,即用来评价汽车的动态特性。瞬态转向特性是 指汽车在受到外界扰动下,达到稳定状态前所表现出的 特性,通常用时域响应特性和频域响应特性来描述。汽 车转向瞬态响应试验有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和转向盘 转角脉冲输入试验两种,其中前者用于测定瞬态响应的 时域响应特性,后者用于测定频域响应特性。
2. 操纵稳定性与悬架、转向系的关系
当汽车沿曲线行驶时,前、后轴左、右两侧车轮的 垂直载荷发生变化,车轮常有外倾角,且由于悬架导向 杆系的运动及变形,外倾角将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因素 改变了车轮的侧偏刚度和外倾侧向力,从而影响了轮胎 弹性侧偏角的大小。 与此同时位于悬架上的车厢在曲线行驶时将发生侧 倾,即使方向盘转角固定不动,由于车厢侧倾时前悬架 导向杆系和转向杆系的运动及变形,前车轮轮辋平面也 可能发生绕主销的小角度转动。车厢侧倾时后悬架导向 杆系的运动及变形,也会令后轮发生绕垂直于地面轴线 的小角度转动。
本项试验是测定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及车身侧倾特 性这种试验适用于轿车、客车、载货汽车及越野汽车。
二、试验仪器
1.陀螺仪:用于汽车运动状态下测动态参数,如汽车行进 方位角、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倾角等;
2.光束水准车轮定位仪:测车轮外倾角、主销内倾角、主 销外倾角、车轮前束、车轮最大转角及转角差; 3.车辆动态测试仪:测汽车横摆角速度、车身侧倾角及纵 倾角、汽车横向加速度与纵向加速度等运动参数;
第七章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
7.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7.2 汽车稳态回转试验
7.3 蛇形试验
7.4 转向瞬态响应试验 7.5 7.6 转向回正试验
转向轻便性试验
7.1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理论基础
一、定义及其发展过程
1.定义
2.发展过程
3.研究内容
4. 评价方法
5. 评价标准
三、试验数据处理 1.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1)响应时间 t:以转向盘转角达到终值50%的时刻作 为时间坐标的原点,到所测变量过渡到新稳态值90%的 时刻为止,这一段时间间隔称为响应时间,也就是横摆 减速度响应时间或侧向加速度响应时间(图11.13)。 (2)峰值响应时间tp:以转向盘转角达到终值50%的 时刻作为时间坐标的原点,到所测变量响应第一个峰值 时止的一段时间间隔称为峰值响应时间。 (3)横摆角速度超调量σ:横摆角速度超调量σ可按下 式计算:
2. 定转弯半径法
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30m的圆弧 形试验路径,路径两侧沿圆弧中心线每隔5m放置标桩, 两侧标桩至圆弧中心线的距离为1/2车宽加b,b值按下 表确定。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试验汽车轴距/m 标桩距离b/cm
小于或等于2.5
大于2.5,小于或等于4.0
30
3. 空气力学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
行驶中汽车所受的外力,除了地面的作用力外就是 空气的作用力。可分为迎面阻力、升力与侧向推力及由 这些力形成的纵倾力矩、侧倾力矩和横摆力矩,这些力 和力矩通过两种途径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一种是直接途径,即空气的侧向推力与空气的横摆 力矩作用于汽车车身上,使汽车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 而使前后轮的侧向力发生变化,或使汽车侧向加速度及 横摆角速度发生变化;另一种是间接途径,即由各种空 气作用力的作用,使各车轮的负荷发生变化,从而改变 了轮胎的侧偏特性。空气的这些作用力的大小大致与空 气对汽车的相对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 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试验
本试验主要测定转向盘角脉 冲输入时汽车的频率响应特性。 角脉冲输入是指急速转动转 向盘一定转角后,迅速返回原位 置的操作过程,它在数学上相当 于三角脉冲函数。汽车受此角脉 冲输入产生的瞬态响应,用频率 响应特性表示,频率响应特性分 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幅频特性 是指响应(输出)的幅值(汽车 横摆角速度)与激励(输入)的 幅值(转向盘或前轮转角)之比 随频率f变化的函数;相频特性是 输出与输入相位差随频率f变化的 函数。
5.以车速v1、v2、v3、„„ v10在标桩间蛇行穿行,同时 记录汽车通过有效标桩区的时间、转向盘转角、汽车横 摆角速度及车身侧倾角。 试验以每一个车速各进行一次,共十次(撞倒标桩的 次数不计在内)。
三、试验数据的处理
1.蛇行车速 汽车蛇行通过有效标桩区间直线距离的平均车速,则 称为蛇行车速。 2.平均转向盘转角 3.平均横摆角速度 4.平均车身侧倾角 5.试验结果的表达 将试验结果整理成表的形式,并绘出如下关系图: (1)汽车横摆角速度与车速的关系图。 (2)转向盘转角与车速的关系图。 (3)车身侧倾角与车速的关系图。
二、试验方法
1.场地布置 在试验场地上布置标桩10根,标桩间距应符合下表的 规定。 2.试验基准车速 各种类型车辆试验基准车速按下表的规定进行。 3.试验车速 试验车速为v1、v2、v3、„„ v10,其中v1近似为基准 车速,车速间隔自行规定,试验最高车速v10以保证 试验安全为原则,自行选定。但试验最高车速不得超 过80km/h。 4.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在正式试 验前,按所示路线,练习5个往返。
二、转向特性 操纵稳定性与转向特性密切相关,后面的5个试 验都离不开转向。 1. 汽车运动坐标
2. 汽车低速行驶时的转向特性
汽车在超低速转弯时,两前轮轮胎的转角接近下图和下式 所示的关系,我们把—汽车的轴距; δ ——两前轮转角 δ 0、 δ i的平均值
2. 定转弯半径法
(1)侧向加速度ay的确定。 (2)根据记录的转向盘转角θ及侧向加速度ay ,求出 θ—ay曲线。在数据处理时,为了计算及阅读方便, 各变量不严格按坐标系规定,左转右转均取为正。最 大总质量和轻载两种状态可绘于同一图上。 (3)根据记录的车箱侧倾角φ及侧向加速度ay求出θ— ay曲线。
3. 汽车高速行驶时的转向特性
当汽车以较高的速度 行驶时,汽车转向半 径与前轮转角(或方 向盘转角)是不一致 的。随着车速的提高, 汽车的车轮便产生了 侧偏角。其中β 1、 β 2为前、后轮侧偏 角。
R L
tg 1 2
4. 稳态转向特性
(4)表征参数 用K表征
(3)根据记录整理出车厢侧倾角与侧向加速度之间的 关系曲线。 (4)根据记录整理出转向盘力矩M与侧向加速度之间 的关系曲线。 (5)把每一次试验侧向加速度为4m/s2及6.5 m/s2 (或 试验所达到最大侧向加速度)时的转弯半径比,前后轴 侧偏角差值、车箱侧倾角及转向盘力矩等,填入试验结 果综合表中。 (6)按汽车向左转及向右转两种状态分别计算三次试 验各参数的平均值,在三次试验中,当R/R0出现既有 大于1,也有小于1;(α1-α2) 、φ、M既有大于零时, 也有小于零时,则不能取平均值。
二、试验方法 1.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试验前试验车以试验车速行驶l0km,使轮胎升温。试验 车速以最高车速的70%并四舍五入为10的整数倍确定; 试验时转向盘转角的位置按稳态侧向加速度lm/s2~3m/s2 确定,从侧向加速度为lm/s2做起,每隔0.5m/s2进行一次。 试验时,汽车以试验车速直线行驶,先按角输入方向轻 轻靠紧转向盘,消除自由间隙,然后以尽快的速度(起 跃时间不大于0.2s或加速度不小于100°/s)转动转向盘, 使其达到预先选好的位置,并固定数秒直至所测变量达 到新的稳定状态,试验中测量速度v、转向盘转角θ 、侧 向加速度ay、横摆角速度ωr、质心处侧偏角β、转向盘力 矩M及车身侧倾角Φ。逐次改变转向盘转角θ ,测定不 同侧向加速度时的瞬态特性。
4.力矩及转角仪:测转向盘转角或力矩; 5.五轮仪、磁带机等。
三、试验方法(GB/T 6323.6-94) 1.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法
(1) 试验前在平坦坚实的场地上画出R0=15m或R0= 20m的圆. (2)试验时,汽车先以最低稳定车速沿半径R0的圆周 行驶,待速度传感器在半圈内均能对准地面预设的圆周 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并停车。 (3)启动记录仪器,记录各参数零线后汽车起步并缓 慢连续加速(纵向加速度不大于0.25m/s2),直至汽车 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或受限于汽车最高车速,或受限 于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为止。 (4)汽车应左右转向各重复三次。测定车速v、纵向加 dv 速度 dt 、侧向加速度 a y 、横摆角速度 r 、车身侧倾角 角 ,以及转向盘力矩M 等参数。
50
大于4.0
70
汽车以最低稳定车速行驶,调整转向盘转角,使汽 车能沿圆弧行驶。在进入圆弧路径并达到稳定状态后, 开始记录并保持油门和转向盘位置在3s内不动(允许转 向盘转角在±10°范围内调整),之后停止记录。汽车 通过试验路径时,如撞倒标桩,则试验无效。 增加车速,但侧向加速度增量每次不大于0.5m/s2 (在所测数据急剧变化的区段,增量可更小一些)。重 复上述试验,直至做到侧向加速度达到6.5m/s2或受发动 机功率限制,或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时的最大侧向加速 度为止。 试验按向左及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可以先左转 (或右转),从低速至高速,然后再进行另—方向试验, 亦可以在某一车速下向左、向右两个方向均进行试验后 再增加车速。
7.2 汽车稳态回转试验
一、试验作用
具有过多转向特性的汽车有失去汽车操纵稳定性的 危险,汽车可能发生激转而侧滑或翻车。具有过强的不 足转向特性的汽车,也会使汽车难以控制。一般也不应 使汽车具有中性转向特性,因为在汽车使用条件变化时, 中性转向汽车可能转变为过多转向特性。 汽车操纵稳定性良好的汽车应具有适当的不足转向 特性。
三、试验数据处理 1.定转向盘转角连续加速法
(1)转弯半径比Ri/R0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 根据记录的横摆角速度及汽车前进车速,计算各点的 转弯半径及侧向加速度。进而算出各点的转弯半径比 Ri/R0 (R0为初始半径,m)。在有模数转换及计算机系 统时,可以把v、r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得出R/R0—ay 曲线。 (2)汽车前后轴侧偏角差值(α1-α2)与侧向加速度关 系曲线 对于两轴汽车,根据R/R0—曲线上各点的转弯半径Ri 求出(α1-α2)—ay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