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敦煌进奏院状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

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

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

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

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

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办新记《大公报》,在续刊之日的社评中提出了“四不”方针,即“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竖三民”报于右任离开《神州日报》后相继创办了的三个革命报刊:《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从时间上看这三个报纸是先后出版,内容上是一脉相承,从报名上看都是“民”字打头,因此在新闻史上称为“竖三民”。

《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起,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和民情风俗,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

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

1936年8月,他将此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

此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到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1961年《北京晚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每周二、四刊登两次。

到1962年9月2日结束时,共发表杂文152篇。

这个专栏题材十分广泛,作者旁征博引,议论横生,将知识、思想和文采溶于一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赢得了公众的喜爱,不久结集成书出版,广为流传。

《三家村札记》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半月刊从1961年第19期起开辟的杂文专栏,到1964年13期止共发表杂文67篇。

这个专栏由邓拓发起,由他和吴晗、廖沫沙三人负责执笔,故名三家村。

他们起了一个共用的笔名“吴南星”,三人轮流执笔,每篇千字左右,文责自负,自由选题,内容互不牵涉,针砭时弊,谈古论今,深受读者喜爱,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中国报学史》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于1926年6月完稿于上海。

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曾多次再版。

全书共六章,全面系统地评价了报纸发展历史,有明确的历史分期和报刊分类,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本书史料翔实,图文互证,多为第一手材料,为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从主要观点与论断到文字表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和敬业乐业精神,为新闻学研究树立了治学与道德风范,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首部新闻史学权威著作,被称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开山之作”。

但限于历史条件,此书有些史料存在差错,后被考订出有200多处错误,叙述不免偏颇,但它依然是无法取代的,依然是一本高水准的著作。

韬奋精神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的高度评价,即“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精神”的本质。

拒检运动实质: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起因: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在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延安归来》翔实记载了中共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成就,揭破了国民党对中共领导下解放区的造谣污蔑。

为免遭国民党书刊检查机构的无礼删节,决定不送检查,自行出版。

过程:《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拒检声明,正式宣布《东方杂志》等16家杂志社不再送检,得到了重庆文化界的支持和响应。

发展:在中共支持下,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了笔的解放而斗争》,9月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结果:国民党当局决定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成功的原因:当时国际上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形成国际压力;国内正在重庆谈判期间,和平民主运动日趋高涨,内战时机未成熟。

《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这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做的重要谈话。

通讯被排上了1992年3月26日出版的《深圳特区报》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第二天《羊城晚报》也几乎全文刊发了这篇通讯,再过几天,《文汇报》等越来越多的报纸都转发了这篇通讯。

新华社也在3月30日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

而不仅是国内的传媒,国外的各大通讯社和大报也几乎都全部播发或刊登了这篇通讯。

该文章获得了当年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

《东方风来满眼春》的发表成为了新闻界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

“纸馅包子”事件訾北佳,原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

20XX年6月间,他通过查访,在没有发现有人制作、出售肉馅内掺纸的包子的情况下,为了谋取所谓的业绩,化名“胡月”,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到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内,对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四人谎称需定购大量包子,要求卫全峰等人为其加工制作。

后訾北佳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再次来到十字口村13号院。

訾北佳以喂狗为由,要求卫全峰等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20余个“纸箱馅包子”。

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卫全峰等人制作“纸箱馅包子”的过程。

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纸做的包子》播出带,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得以于20XX年7月8日在《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严重损害了相关行业商品的声誉。

7月18日晚间,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称,“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訾北佳后被判有期徒刑一年。

《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创刊于20XX年11月15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

该报为对开大报,以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为核心,辐射至全国其他经济领域。

它涵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且实行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三跨”经营,打造了中国第一家跨媒体经营的财经传媒平台。

其主要受众为中国的商界领袖、创业家、管理精英、金融投资人士、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知识界精英等,力求覆盖中国最具消费力的高端主流人群。

《第一财经日报》是“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之一。

孙志刚事件20XX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没有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某收容所。

次日,孙志刚被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

因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他于3月20日惨死于这家收容站。

此事的揭发调查过程十分艰难,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

由于此次受害者身亡,并且其身份不是流浪汉而是大学生,因而产生极大影响。

许多媒体详细报道了此一事件,并曝光了许多同一性质的案件,在社会上掀起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大讨论。

先后有8名学者上书人大,要求就此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

同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6月22日,经国务院第常务会议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公布,并于20XX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三、评述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结合具体事例评析网络进行舆论监督的特点和优势。

网络舆论监督是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高科技信息化社会的产品,其实质是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和政府共同对某一件事进行及时跟踪、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促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凝聚了强大的民意,开启了中国舆论监督的一个崭新时代,并成为舆论监督的生力军。

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普通大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传统的舆论监督由于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媒体的言论有时并不能如实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呼声,其显著特点是单向性流动,互动性差,民众处于被动地位。

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上信息的平等对称流动和透明共享的特性,让信息垄断成为历史,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信息的来源,在网络空间上自由通畅汇合、交流,上至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至社会上最微小的事件,网民都可以提出批评和建言,普通大众借助网络拥有了表达权和话语权,民众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