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星模型教学设计

多星模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与航天之多星运动模型(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备课组——石岩龙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万有引力与航天的一个小内容,多数情况下,本节内只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可能会联系到目前一些前沿的科技词汇,比如黑洞、嫦娥、引力波等等新词,正因为本节是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察,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多让学生进行二级结论的记背,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效率。

二、引入
古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今有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的壮举,月球一直被我们赋予了神秘色彩。

现在也有两种理论:一是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围绕着地球转的;另一种是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是双星模型,靠彼此的万有引力转的;今天我们学完本节课,相信你会有自己的判断!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通过老师对双星模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双星模型的解题技巧;
2、学生通过复述、对比记忆,尽可能让学生会记住一些二级结论;
3、通过老师给出多星模型,让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多星问题的方法;
重点:对双星模型的分析
难点:对知识点的迁移和拓展,从双星推广至多星模型
四、默写
默写出在中心天体模型下,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

(设计目的是为了和双星模型结论进行对比记忆)。

五、知识点梳理
1、双星模型:
所谓“双星”问题,是指在宇宙中有两个相距较近的天体,它们靠相互吸引力提供向心力绕着共同的中心旋转做匀速圆周运动,且间距不变,对于其中一颗来说,另一颗就是其“伴星”。

特点:有相同的周期、角速度,两半径之和等于两星的距离。

运动参数推导
(1)由于两星受到的向心力相等,
则M 1ω2R 1=M 2ω2R 2,L =R 1+R 2.
由此得R 1=M 2M 1+M 2L ,R 2=M 1M 1+M 2
L. (2)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G M 1M 2L 2=M 1(2πT )2R 1=M 2(2πT
)2R 2. 所以,周期为T =2πL L G (M 1+M 2)
. (3)线速度v 1=
2πR 1T =M 2G L (M 1+M 2), v 2=2πR 2T =M 1G L (M 1+M 2)
. (安排学生复述)
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迁移应用):如图5—13—2所示,是用以说明向心力和质量、半径之间关系的仪器.球P 和Q 可以在光滑杆上无摩擦地滑动,两球之间用一条轻绳连接,m P =2m Q ,当整个装置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时,两
球离转轴的距离保持不变,此时 ( )
A .两球受到的向心力大小相等
B .P 球受到向心力大于Q 球受到的向心力
C .R P 一定等于R Q /2
D .当ω增大时,P 球将向外运动
2、三星模型
宇宙中存在一些离其他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他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
1、直线模型:三颗星连在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的星(静止不动)在同一半径为R 的圆轨道上运行,周期相同;
2、三角形模型: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边长R )的外接圆轨道运行,三星运行角速度、线速度相同。

已知每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
求:两种形式中星体运动的角速度,周期,线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自主对多星模型进行推导并展示)
六、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回扣引入并体现物理的核心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古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豪迈,今有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的壮举,月球一直被我们赋予了神秘色彩。

现在也有两种理论:一是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围绕着地球转的;另一种是地球和月球组成的是双星模型,靠彼此的万有引力转的;假设我们可以通过观测和查资料得到引力常量G,
地球的质量M,月球的质量m,地月之间的距离L和月球的做圆周运动的周期T、角速度ω和线速度v,请根据今天的课程设计出合理的方案说明明是哪种理论是正确的。

七、作业布置
试着下去探究四星模型甚至是多星模型又该如何处理?(设计意图,能更进一步去推广更多的应用)
八、板书设计
书写推导过程
九、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