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智慧产业园设计总说明●建筑部分一、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大成智慧产业园2. 建设地点:安溪县龙门镇3. 建设规模:总用地面积为36566.07M2,建筑占地面积14624.00M2,计容总建筑面积74367.00M2,总建筑面积为74892.00M2,本工程共有三栋5层的1#厂房、2#厂房、3#厂房,一栋6层的综合楼、一栋1层的传达室及一栋地下1层水泵房组成。
4. 建筑使用性质、标准:本地块建设性质为工业用地。
二、设计依据1.甲方提供的用地范围示意图及规划指标和要求。
2.国家和地方有关的规范、规定。
3.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三、设计原则3.1经济性建筑体量简洁、平面规整、结构合理、功能实用、造型大方;利于施工,缩短周期,节省造价,投资经济。
3.2舒适性规划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自然生态,人车分流,宜于管理;四、建筑设计1. 用地分析A.总体布局在满足退线、消防、间距等规划要求下,本工程共有三栋5层的1#厂房、2#厂房、3#厂房,一栋6层的综合楼、一栋1层的传达室及一栋地下1层水泵房组成。
本工程设置2个出入口,主出入口设置在地块东面的创业路,次出入口设置在地块北面的智造南路。
C.绿化环境布置基地内结合单体建筑的四周、道路路网边缘布置有绿化带,在满足各项使用要求下取得最大的绿化面积,追求各层次的绿化。
2. 平面设计2.1建筑平面设计简单、实用、好用、不花哨。
结构布置规整,易施工,周期短,投资省。
2.2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动静分明、自然通风,实用的布局。
2.3本工程1#厂房设置3部3吨货梯及3部楼梯,1#厂房生产类别为丙二类。
2#、3#厂房个设置2部3吨货梯及2部楼梯,2#、3#厂房生产类别为丙二类。
综合楼设置2部1吨客梯及2部楼梯。
2.4本工程1#、2#、3#厂房的活载按500KG计算。
3. 立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讲究合理的定位,强调单体的形象简洁大方、虚实对比、光影效果,追求群体建筑的宏伟、壮观及韵律感,以现代实用的手法诠释全新的现代建筑。
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36566.07M2建筑占地面积:14624.00M21#厂房:5840.00M2 2#厂房:3875.00M2 3#厂房:3875.00M2 综合楼:1007.00M2 传达室:27.00M2 计容总建筑面积:74367.00M21#厂房:29452.00M2 2#厂房:19537.00M2 3#厂房:19537.00M2 综合楼:5814.00M2 传达室:27.00M2总建筑地面积:74892.00M21#厂房:29452.00M2 2#厂房:19537.00M2 3#厂房:19537.00M2 综合楼:5814.00M2 传达室:27.00M2 水泵房:525.00M2 生产服务设施用房占地率:2.75%生产服务设施用房总建筑面积占总计容积率:7.82%建筑系数: 40.29%建筑密度:39.99%容积率: 2.03 绿地率:20% 停车位:287位●结构部分一、设计依据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建筑结构桩基础设计规范》(JGJ94—2008)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6.福建省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和规程。
二、自然条件1.风荷载:基本风压值0.50KN/M2(五十年一遇),地面粗糙度B类。
2.地震基本烈度7度第三组。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45g。
三、结构设计1.结构造型及抗震设防根据本工程建筑物的功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并遵循安全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楼盖采用肋梁楼盖。
抗震设防烈度7度(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
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
2.基础形式因无本场地详细勘察地质报告,根据附近的原有建筑本顶目基础形式主要拟采用柱下独立基础。
3.电算程序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结构计算程序进行计算。
●给排水设计㈠、生活给水水源:接自基地周边道路市政给水管网,引管径DN200一路进水,室外给水管网连成环状,作为本工程消防和生活用水水源。
水量:本工程生活用水量包括生活用水、绿化与道路冲洗用水等,预计最高日用水量100m3/d。
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
㈡、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
污水:扣除绿化与道路冲洗用水,污水按最大日生活用水量的90%计,生活污水经钢筋混凝土化粪池初步处理后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
雨水:暴雨强度公式:1432.348×(1+0.582lgTe)q=------------------------------ (l/s . ha)(τ+4.560)0.633取P=1 a,τ=10Min,ψ=0.7,设计雨水量:Q= ψqF l/s雨水经沟管收集后排入基地周边道路市政雨水管。
㈢、消防设计根据规范本工程应设置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防栓系统、自动喷淋系统,室外消防用水量为40L/S,室内消防用水量为20L/S,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40L/S,火灾延续时间1小时。
在厂区内设一个792吨地下消防水池,分成独立两格,满足本工程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和自动喷淋的用水量要求;在综合楼屋面(厂区最高处)设置18吨的消防水箱,满足火灾初期十分钟的室内消防用水量要求。
室内按规范设置必要数量的灭火器。
㈣、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综合设计原则:a.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规范要求。
b.尽量满足各专业管线习惯做法。
c.管线交叉在一般情况下遵守以下原则:小管让大管,支管让主干管,非重力管让重力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管线平面布置兼顾各专业管道技术要求,合理确定管道平面间距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保证各管线从设计到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工程道路下共布置雨水、污水、给水、电力、电信、消防等六种地下管线,雨水管道布置在道路中心线下。
各管线间交叉时分层布置,竖向布置原则上自下而上分别为:最底层污水管、次底层为雨水管(两层顺序可相反),其上为给水管道、电信电缆,最上层为有电力电缆。
●电气设计设计范围和依据设计范围本次设计强电部分包括动力、照明配电、防雷、接地系统等;弱电部分设计包括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及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
依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GB50343-201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10KV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福建省建筑用电线电缆技术政策公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规范GB51309-2018一、用电负荷本次设计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单位指标法进行用电负荷预测:1#厂房按30W/m2 考虑则Pjs=29452×0.030=884Kw2#厂房按30W/m2 考虑则Pjs=19537×0.030=587Kw3#厂房按30W/m2 考虑则Pjs=19537×0.030=587Kw综合楼按60W/m2 考虑则Pjs=5814×0.060=349Kw水泵房用电负荷按80Kw考虑传达室用电负荷按10Kw考虑总预计用电负荷为2497Kw预计需设容量为800KV A的干式变压器4台。
消防负荷为二级负荷。
其余均为三级负荷。
二、电源及变电所本工程在3#厂房一层设置有变配电室,10KV高压进线直接引自市政开闭所。
为了进一部满足消防用电的需要和可靠型,在3#厂房一层内设置有一个柴油发电机房,柴油发电机房设置一台300KW的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
柴油发电机组在市电停电后15s内自动投入供电,其相序应与市电相序一致。
配电系统应有应急母线段供消防重要负荷专用。
并应有防止柴油发电机电源反送入市政电源及与市政电源并列运行的装置。
三、照明及配电方式1、根据规范配电装置及照明灯具外壳防护等级选用IP2X型;照明灯具以节能型为主。
2、各主要功能区域照明的照度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具体如下:变配电室200Lx,柴油发电机房200Lx,水泵房100Lx等。
3、设备房照明灯具采用稀土三基色T5荧光灯,电子镇流器型,Ra>80。
4、应急疏散照明采用双电源互投后经集中型蓄电池统一供电,采用节能灯具。
5、普通动力设备如:空调设备、热风幕等采用单电源供电,就地控制。
6、重要动力设备如:消防设备等用电设备采用双电源供电,末端配电箱柜处互投。
7、照明系统光源及灯具:采用高效节能型灯具,事故照明和疏散照明的灯具为内置电池的应急式灯具。
8、变配电室的高压进线电源各采用YJV22-8.7/10KV型交联聚乙烯铠装电力电缆埋地引入。
区内10KV高压地坪下直埋深1.2米,低压电缆地坪下直埋深0.8米。
9、低压配电系统:采用树干式、放射式相结合的混合配电方式。
本工程的配电系统采用TN-S系统。
所有插座均带有漏电保护。
10、无功补偿:在低压配电室设置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达到0.95以上。
11、各消防用电负荷均采用双电源供电,并于末端配电箱柜处互投。
12、水泵房等处设应急照明,各出入口、前室、楼梯间、疏散走道均设置疏散照明。
四、有线电视及综合布线系统本工程在综合楼一层设置有弱电机房,放射至各栋楼各层的电视接线箱及电话接线箱。
电话电缆均采用UTP布线。
所有电信线路均采用电缆管道埋地敷设,建议在所有埋设的电信管道中应留1~2孔作为备用管孔。
五、防雷与接地1.本项目属于人员密集场所,防雷等级为第二类防雷,设有防直击雷、防雷电感应、防雷击电磁脉冲、防雷电波侵入等措施。
2.防直击雷:屋面避雷装置详各子项设计,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沿屋面、女儿墙上及其它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接闪带,并在屋面组成不大于10mx10m或12mx8m的接闪网格,屋面上所有不在接闪器保护范围内的各类物体均应装设接闪带(杆),并与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3.凡高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均应与接闪带及引下线焊接,所有防雷的金属构件均要求镀锌。
4.防雷电感应:建筑物内的主要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等应就近接至防直击雷接地装置或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装置上。
5.防雷击电磁脉冲:穿过防雷区界面的导电线路做等电位联结,电源线路与弱电系统线路设置电涌保护器。
6.防雷电波侵入:进户电缆采用埋地直接引入建筑物内,在进户端电缆的金属外皮及保护钢管与防雷接地装置可靠连接,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设备及其配电线路应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