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大: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

北大:复杂系统与大成智慧

[1]
[2]
[3]
[4]

• • • [1]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94页。 [2] 钱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3]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情况简报》,1995年,第4期。 [4] 王寿云等《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浙江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页
20
便于我们对于周围各种事物和人的复 杂情况作更清楚、更准确的了解,自觉地 从这种实际出发,对于那些复杂巨系统、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各个系统、各个层次、 各种因素、各种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 变化等等,进行方方面面的周密思考与调 查,进而在解决各种复杂性问题的实践过 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其本质及发展变化的 规律,找出英明的决策。
复杂性科学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焦 点,是一个科学新领域,它的突破,将引 起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 多年来,国外已有不少著名科学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 开始注意探索复杂性问题。
4

在欧洲 20世纪60塔朗菲 ( Ludwig von Bertalanffy 1901-1972 ) ,首先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后有比利时的物理化学家 • 普利高津(I. Prigogine 1917- )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探讨在远离平衡态的情 况下,形成有序结构的问题。不久,德国的物理学家哈肯 (H. Haken 1927- )、艾根(M. Eigen)等人,他们依 据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最新成就,注意到系统常 常会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现实,提出“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和协同学(synergetics) ,走近系统自 组织理论,较早地提出了 “探索复杂性”问题。 • 以上这些成果都曾引起钱学森极大的兴趣与关注。
1 1参见<From Complexity to Perplexity>,<Scientific American.>,1995年6月。
6
• 1998年1月钱老曾指出SFI的缺点在于:
• ①、只从自然科学观点入手,没有从社 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等 多方面来考虑复杂现象; • ②、也没有认真深入考察人体科学,而 正是在这里,还原论的方法之局限性表现得 很突出; • ③、也因此他们抓不到从定性到定量综 合集成法。
21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于推动不同 学科的理论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而且还为各学科 的理论与方法,互相融通、互相促进,开辟了新的途 径。过去,各门具体科学只是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整个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人和事物,因而各学科都会有其特 点、优势和独特的风光,但是当走进科学的深处时, 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遇到复杂性问题。 现在,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虽然还 需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但已经可以使各门具体学科有 一个共同的科学理念、共同的科学观和发展观。这就 便于我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找到切实可行的研究 方法和工作方法。 22
10

1989年5月,他在普遍意义上,提出了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的概念、理论及其方法论。此后陆续发表了 《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 《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开创复杂巨系统的科学与技术》 等一批文章和书信 ,从而丰富了系统科学的基础理 论——系统学的内容,使得系统科学有了实质性的 重大进展。

这一事实,正在推动物理学、生物学、 数学、经济学、建筑科学、地理科学、社 会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 技术等等各学科系统的沟通与融合;这也 便于我们从复杂性、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角 度共享科学技术的知识资源和知识成果, 并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利地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3

总之,可以说,复杂系统、开放 复杂巨系统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现 实,它是当今科学发展的前沿,是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 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
24
2、‚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对于研究和认识复杂事物和人等这些开放的 复杂巨系统,整体观是核心思想。因为 “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 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系 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设计和实施一 个整体,以求达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
13
认识)。

例如,人脑系统、人体系统、社会系统、 地理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星系系统,以 及目前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有关的种种 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系统科学的 核心概念。
14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存在是相当普遍的

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一切事物和人都有其
自身发展的历史。世界上万事万物和人自己的组成、 结构、特性、动因等等,在悠久的时间和环境的“隧 道”中,历尽沧桑,往往是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 单到复杂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不断发展变化的,其结构、 层次、组成、功能等又兼具确定性与随机性,有序性 与无序性等,因此,今天的各种事物和人自身都是相 当复杂的系统。
(例如:两种不同良种杂交成新品种的优质水稻 、科学与艺术结缘促进文化大发展, 创造出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等新成果。又如,食品原料和加工的优化与提高 可以吃出健康的“新人类”。否则,你早上吃地沟油炸油条、苏丹红咸蛋、喝三 氯氢氨奶; 中午吃瘦肉精火腿、农药韭菜、喝香精茶叶;晚上炒尿素泡转基因豆 芽、喝甲醇酒、吃硫磺熏馒头,然后钻进黑心棉被里睡大觉。迟早会变成“非人 类”)
主要是强调这种复杂巨系统的系统本身 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 交换,它自身又是时刻发展变化的。 • 所以,随时可能出现奇异的现象,我们 很难认清,一旦认清了,它还会变,因而 必须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认识是 无尽的长河,因为复杂巨系统是“开放的”。
18
总之,复杂性、复杂系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是极为普遍的客观现实。因此,人类的幸福、国家的 昌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 于人们对复杂性、复杂系统、特别是对开放的复杂巨 系统的认识、研究和掌握,说到底,就是依赖于有智 慧的人。
16
钱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
‚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社 会里,复杂的系统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例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军事系统、人体系统、 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农业系统等。当时,钱老一下 子就列举出14个复杂的系统。这些系统后来钱老将其 概括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17
• •
钱老最后加上 ‚开放的‛ 三个字,
1
钱学森 关于复杂巨系统 与 大成智慧的探索
钱学敏
2012年3月30日
2
“复杂巨系统与大成智慧‛提纲
1、复杂系统是相当普遍的客观现实 2、‚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 3、认识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法 4、运用综合集成法的集体—总体设计部 5、解决复杂系统问题需要大成智慧 5、1 “大成智慧学‛的基本要义 5、2 认清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广开知识之源 5、3 掌握科学技术三层次 紧连理论与实践 5、4 科学技术与哲学结合是大成智慧的核心 5、5 前科学是‚大成智慧学‛重要发展源泉 6、 结语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指的是,系统 本身与系统周围的环境有物质、能量、信息等的 交换,因而是‚开放的‛。系统所包含的子系统 很多,成千上万,甚至上亿万,所以是‚巨系 统‛。巨系统内子系统的种类繁多,有几十、上 百、甚至几百种,每个子系统既参与整个系统的 行为活动,又受整个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形成复 杂的相互作用,高度非线性。并且有许多层次 结构,各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以致有 些层次及层次间的关系、结构都还不清楚(没有被
7
系统科学与哲学体系图
│ 哲学 │ 桥梁 │ 基础科学 │ 技术科学 │ 应用技术 │
↗ 运筹学 ———— 各门系统工程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论】——《系统学》————控制论 ———— 自动化技术 ∣ ∣ ∣
↘ 信息论 ————
通信技术
8
1、复杂系统是相当普遍的客观现实
钱老倡导的系统科学原本就包含着对 各种复杂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继1954年他 发表了《 工程控制论》以后, 1978年他在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中,明 确提出 ‚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制对 象称为‘系统’‛。此后,他一直带领 大家努力探索复杂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9

钱学森的系统学继承和发扬了: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辩证思维和整体论)。 ②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系统思想的成果。 ③我国组织‚两弹一星‛研制、发射等复杂系统 工程的成功经验与理论。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解决各种巨 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的成功经验和理论。 •⑤20世纪80-90年代,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 • 1987年6月 他首先把人体看成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以后又把社会系统、人脑系统、地理系 统、宇宙天体系统 等称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优势。
25
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的区分是相对的
• 然而,对于客观世界中千姿百态、各种纷繁复杂 的事物,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观察与思考,其实, 复杂系统与简单系统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 定条件下,它们往往可以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很难有严格的界限。 • 但是,从我们具体的认识角度、认识过程与研究 方法来看,对于各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们不 能不分青红皂白,眉毛胡子一把抓。
11
什么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所谓系统,按照钱老的看法,就是 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 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 的有机整 体,‛ 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 所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
[1]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