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

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

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6、一面:整个脸上。

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8、韵:标致。

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

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

“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

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

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

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

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结句“月移花影约重来”写的是实况是希冀还是幻影无从考定。

但这确是一幅绝美的流动着的画面:月光里,花影下,玉人双双,倾诉着生死相依的情话……这首反映爱情的小令,词语鲜明生动而不失其朴直。

只要把它放在被封建礼教重重包裹的那个时代,只要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便会发现易安笔下的这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多么可爱,她对幸福、自由的追求又是多么真挚、炽烈、大胆;从而也会惊叹这首词多么质朴深刻、生气盎然。

(韩秋白(二)《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这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描写春天的词。

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却又留春不住的伤感之情。

【原文】《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淡荡:和舒的样子。

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节令名。

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

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玉炉:香炉之美称。

沉水:沉香。

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细: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

柳绵:即柳絮。

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

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

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

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

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

详见《事物纪原》卷八。

【简析】这首《浣溪沙》当是词人的前期之作。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是以大家闺秀身分出现的,与此相称的,便是在她前期词作中表露出来的文雅、高贵气度。

这种气度又是通过词人细腻丰富的感情,优雅含蓄的笔触体现出来的。

《浣溪沙》一词,通过暮春风光和闺室景物的描绘,抒写了女词人惜春留春的哀婉心情。

上片侧重描绘室内景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开首即交代时令已值暮春,这正是“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江淹《别赋》),暖风醉人时节。

接着词人即把笔触移至室内,一股氤氲氛围笼罩闺中,原来是袅袅香烟弥漫其中,从中似还透着静谧、温馨和淡淡的忧愁。

“淡荡”,谓春光融和遍满之意。

“沈水”,即沉水香。

词人另一首《菩萨蛮》词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句。

“梦回山枕隐花钿”句,词人叙己早晨梦醒,凝妆完毕,却慵懒未除,又斜倚枕上出神,似在品味梦中情景。

“山枕”,即檀枕。

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

词人《蝶恋花》词有“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句。

词作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优雅、茜丽、静谧的画面:暮春时节,春光融融,闺房中檀香氤氲,一个少妇正欹枕凝神。

如果认为画面中的少妇只是属于慵懒、无聊那种类型的女性,整日价沉溺于沉香、花钿、山枕之中,那就错了。

李清照有着男性作家无以比拟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对大自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极为敏锐的感悟,以及强烈的关注与渴念的女性,词作的下片就为人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愫。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女词人的笔触延伸到室外,但见室外妇女正笑语喧喧,彼此斗草取乐,而海燕此时却经春未归。

女词人这里写海燕未归,隐隐含有她细数日子,惜春留春心态,而写斗草游戏,则映衬自己的寂寞。

“斗草”,又叫斗百草,南北朝时即有此俗。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原为端午之娱乐习俗,后推广并不拘于此日,尤为妇女儿童喜好。

次句言春天将尽,梅子熟透,柳枝长成。

惜春、留春不住,叹春之情遂油然而生。

词人在《小重山》词中有:“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那是写早春时节,以及自己爱春之情,而此处写江梅熟落,其意恰相反。

“柳生绵”,亦为暮春之景致。

以上写景,也透露出词人无奈叹喟之情。

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黄昏时分,独自一人,已自不堪,更兼疏雨,以及空寂、湿漉的秋千架相伴,更让人感到寂寞、愁怨。

这首词抒写情感很是细腻,但不是直言明说,而是通过十分优雅、含蓄的笔触,去描述十分典型的外物形象和意境,从中再渗出细腻而幽深的心态,有“无我之境”的妙趣。

(三)《点绛唇·蹴罢秋千》《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态,上片写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写主人公在来客忽至的羞赧情状,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

全词语言通俗,风格明快,节奏轻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原文】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释】1蹴(cù):踏。

2慵整:懒整。

3见有人来:一作见客入来。

4袜刬(chǎn):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译文】春日,清晨,花园内。

绿杨掩映着秋千架,架上绳萦还在悠悠地晃动。

年轻的女词人刚刚荡完秋千,两手有气无力,懒懒地下垂。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花与人相衬,显得格外的娇美。

蓦然间,进来一位客人。

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连金钗也滑落下来。

客人是谁词中未作正面描写,但从词人的反应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风度翩翩的少年。

词人走到门口,又强按心头的激动,回眸偷觑那位客人的丰姿。

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她嗅着青梅,边嗅边看,娇羞怯怯,昵人无那。

【简析】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此刻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象燕子一样地空中飞来飞去,妙静中见动。

“起来慵整纤纤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从秋千上下来后,两手有些麻,却又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写出少女的娇憨。

“薄汗轻衣透”,她身穿“轻衣”,也就是罗裳初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

这份娇弱美丽的神态恰如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露浓花瘦”一语既表明时间是春天的早晨,地点是花园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整个上片以静写动,以花喻人,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神态。

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

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

“见客入来”,她感到惊诧,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

“金钗溜”,是说头发松散,金钗下滑坠地,写匆忙惶遽时的表情。

“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和外部动作作了精确的描绘。

“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

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划出来。

加以“回首”一笔,少女窥人之态婉然眼前。

【简评】:此词为清照早年作品,这首词写少女情况心态,虽有所本依,但却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获“曲尽情悰”之誉。

全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反用四十一字,就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谓妙笔生花。

(四)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先附张文潜诗一《首读中兴碑》张耒(1054-1114),北宋诗人。

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

1073年(熙宁六年)举进士,历任淮阴主薄、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授秘书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

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才学深受苏轼赏识。

张耒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闲淡平整,时近唐人,为南宋诗人学习唐调开了风气。

[1]【原文】玉环妖血无人扫[1],渔阳马厌长安草[2]。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3]。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4]。

举旗为风偃为雨[5],洒扫九庙无尘埃[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