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师毕业设计

幼师毕业设计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幼儿教师正确引导儿童的心理发展教学单位: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山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年月日摘要中国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起我们对国民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关注。

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在此问题上,教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正确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通过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制,引导学生心理的正确发展。

关键词:心理现状心理发展价值观目录摘要 (i)目录 (ii)第1章前言 (1)1.1社会事件 (1)1.2数据统计信息 (1)1.3结论 (1)第二章儿童的心理发展 (2)2.1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 (2)2.1.1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不同 (2)2.1.2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 (2)2.1.3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2)2.1.4环境和教育不能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 (3)2.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第三章教师加强外因与内因的相辅相成 (5)3.1缓解学前儿童入园的焦虑 (5)3.1.1在反思的基础上,提炼课题。

(5)3.1.2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 (5)3.1.3开展入园前情感培养 (5)3.1.4创设了适宜温馨的环境 (5)3.1.5游戏介入,减轻分离焦虑 (5)3.1.6家园配合,克服分离焦虑 (6)3.2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3.2.1树立良好的观念是教师的灵魂 (6)3.2.2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8)第四章结论 (10)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第1章前言1.1社会事件近一段时间以来,药家鑫杀人案、留学生刺母案、内蒙古亿万富豪自焚、政府官员自杀等众多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令人震惊。

这些事件引起了我们对民众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通过检索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国民众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1.2数据统计信息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到2020年,这一比率将升至1/4。

1.3结论一切从娃娃做起,国民的心理素质培养还需要从学前儿童做起。

第二章儿童的心理发展2.1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因素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

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

[1]2.1.1遗传、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不同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以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例如,儿童虽然同样地生来就有健全的头脑和眼睛,但有的孩子可能读书识字,有的孩子可能目不识丁。

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同是属于所谓“不可遏制塑”的孩子,其中一个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就可能比“强而平衡型”的孩子更守纪律些,而另一个由于受到的是比较差的教育,就可能使这个神经类型的一些弱点(如暴躁、放纵等等)得到发展。

对动物进行的所谓“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组同样的老鼠:一组从小饲养在形色丰富的环境里,一组饲养在视觉刺激缺乏的环境里。

结果,在智力表现上,在脑细胞形态结构的发展上,后者都比前者差。

2.1.2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儿童的环境条件或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即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发展不但影响国民经济生活,而且影响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发展,从而也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里,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就是少数能受教育的儿童,也广泛地受到半封建半殖民地意识的侵蚀,思想品质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1949年以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我国广大儿童有了进学校学习的机会,而且儿童的道德品质正在迅速形成,儿童的心理面貌起着根本性的变化。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儿童和青少年受“读书无用论”“打砸抢”的毒害,很多人智能得不到正常发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新的学习风气、优良道德品质正在恢复和发展,这也就为儿童心理健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常常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来实现的。

2.1.3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受社会性质的制约,它本身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条件,从这一意义说来,教育和社会生活条件一样,也是一种环境影响。

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它是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包括教材、设备等),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党和国家对儿童的希望和要求,主要是通过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实现的。

新一代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的提高,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培养,以及从事建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是由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决定的。

因此,我们说,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

2.1.4环境和教育不能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谁都知道,我们不能强迫幼儿园的孩子去学习系统的数学,更不能学高等数学,因为这时儿童仅有关于简单数量的表象和概念,而不能掌握复杂的、抽象的数学知识。

同样,我们用讲抽象理论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儿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一定不会有多少效果,因为它们还没有掌握那些高深的道德概念,当然无法理解抽象的道德理论。

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状况,一味地强调教育的决定作用,而在所谓“教育的决定作用”不能实现的时候,不去虚心地考虑问题,反而急躁、埋怨,强调儿童不好,其结果必然会由于违背客观规律,而给儿童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失。

因此,父母和教师为要使教育工作真正能对儿童心理发展起良好的作用,在教育方向确定以后,还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内部矛盾以及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2.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我们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同时,又反对把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作机械的那种简单化的理解。

也就是说,一方面,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为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环境和教育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外部原因。

这个外部原因如果要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才可能实现。

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就无法起作用或不可能很好地起作用。

那么,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呢?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还有各种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

这个内因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教育这个外因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新的需要和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这个内因。

外因只有充分考虑了内因这个特点,才能调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就是说,外因离开了内因就无法起作用,更不用说主导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为了更好地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教育工作,就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和研究儿童的个别特征和年龄特征。

第三章教师加强外因与内因的相辅相成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教师有极大的优势实现内因外因的相辅相成,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都比较好。

教师应该在学前儿童入学的焦虑中入手通过树立自身的价值观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

3.1缓解学前儿童入园的焦虑3.1.1在反思的基础上,提炼课题。

每年暑假结束后,都会面临一个高峰期——新生入园。

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生入园焦虑的产生。

因此,将目前的幼儿焦虑现状做个分析和了解并进行梳理:如表现为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言寡语、饮食不佳,甚至有的幼儿在初入园时还表现出“躯体上的症状”,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尿频或失禁等生理现象,而回到家中上述症状随即消失等等。

为了尽快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选择缓解新生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研究,教师应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观察新生幼儿的适应性表现,了解分析幼儿产生分离性焦虑的原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3.1.2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教师应进行大量的文献学习。

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内容的学习;通过网络寻找其他相类似的教育方法作为参考,在学习中寻找已有的经验方法为已所用。

3.1.3开展入园前情感培养入园前情感培养是消除幼儿陌生感最直接的一种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拉进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同时也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孩子,消除家长的忧虑和疑惑,从而使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为缓解孩子入园焦虑迈进了第一步。

3.1.4创设了适宜温馨的环境给孩子创设“家庭”般的班级环境,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好像回到了家里一样;用爱打动幼儿,使其感受家的温暖。

让孩子觉得老师就是像妈妈一样,给他们温暖,关心他们;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发挥同伴间的作用。

让幼儿和同伴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

3.1.5游戏介入,减轻分离焦虑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孩子是不喜欢游戏的。

用游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分散他们的入园焦虑,让游戏活动不仅能有力地支持孩子的心理调整与适应,更重要的是能使孩子在游戏中体验放松、快乐,能与同伴的交往积极有效。

3.1.6家园配合,克服分离焦虑建立表现小档案,探索有效的策略。

这样既能为教师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

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家长关注幼儿,冷静地分析孩子的情况;延时分离,帮助幼儿适应。

在每天来园时,请家长将孩子自然的完成和老师的交接,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不要他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