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论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
【摘要】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的一种相对的合法垄断权,是反垄断法适用的一个除外。

但是权利人若滥用知识产权则会妨碍有效竞争的发展,我国在反垄断法上对于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很少,本文欲从对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以及知识产权滥用的研究来提出完善知识产权和反垄断法的冲突解决机制。

【关键词】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完善
一、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在一定区域和时间内对其智力劳动成果享有的专属权利,其具有独占性,它是法律对于人们智力劳动成果的尊重和激励。

其貌似与反垄断法所保护的自由公平竞争的目标相违背,但二者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如在价值目标上都是维护自由平等合法的权利,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一致性等。

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冲突,如知识产权的滥用。

二、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界定
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起源于英美法系,其最初是以“垄断概念”起源于英国专利法。

①而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概念只存在于美国法中,是根据“专利权滥用”等相关概念发展起来的,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有关“知识产权滥用”的
理论体系,但至今为止,各国都未对此形成一个准确的概念。

在我国,王先林教授对知识产权滥用定义的概念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即:“相对于知识产权正当行使而言,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当利用,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形”。

②另外,王先林教授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本身特点和违反的法律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违反知识产权法本身的知识产权滥用、违反反不正当竞争的知识产权滥用和违反反垄断法的知识产权滥用等。


知识产权滥用行为主要表现在搭售、掠夺性定价、价格歧视、滥用独立性回授条款
三、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的必要性
建立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主要从知识产权滥用的危害性上来体现:
(一)不利于市场的有效竞争
知识产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而知识产权产权滥用行为是利用知识产权做掩护,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对某一产品市场设障碍或门槛,使本应自由、平等、公正的竞争秩序受到了不正义的牵制和约束。

知识产权人的许可条件过于苛刻,或者掠夺性定价等行为,都会严重影经济交易的公平正义,不利于公平竞争。

(二)降低社会经济效率
知识产权制度意欲对创造者激励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料,促进经济效率。

但是知识产权的独占性赋予了其合法的垄断权,其垄断行为极易破坏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格局,设置市场进入障碍,阻碍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同时会抑制该垄断行业进一步开发研究的动力,最终导致整体上社会效益的下降。

而知识产权人为了维持其独占地位,会人为地设置知识产权标准、搭售或签订独立性回授条款等障碍,“通过强制性一揽子许可、在许可合同中附加不合理条件、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收取不合理许可费等手段,限制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

④知识产权的滥用将限制创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低下。

(三)有损社会公共利益
法律提倡和保护个人的合法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权利的行使就没有法律的界限而可以任意行使甚至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知识产权的滥用剥夺了其他竞争者正当地参与竞争的机会,且其独家占有可以任意定价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对消费者通常都是超高定价),阻碍了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

因此,知识产权的滥用行为使利益的天秤严重倾向权利人一方,阻碍了其他竞争者的自由竞争,破坏了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进而危及到了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我们在面对知识产权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时,
我们有必要建立解决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律规制,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促进创新,为经济发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助力。

四、我国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法规制的建立完善
(一)以反垄断法作为解决冲突的法律依据
由于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在价值目标,促进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是一致的,正是因为这些一致性的存在,才使得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和谐相处。

但是违反竞争秩序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既超越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和界限,又触犯了反垄断法维护竞争秩序的敏感神经。

如采若用民法或知识产权法规制该滥用行为,其逻辑性和体系性显然受到很大局限,在理论研究上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果,在实践中更是无法得到运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时,就应该用反垄断法进行统一规制,而非知识产权法。

统观国内外,将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纳入反垄断法框架加以规制已成为被理论和实践验证的最科学、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对于违反竞争秩序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必须用反垄断法进行规制。

我国《反垄断法》第55条已经成功昭示了我们在处理该问题时,坚持在反垄断法框架内进行解决,这也被众多学者所赞扬,更是大势所趋,同时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与国际接轨。

(二)明确知识产权滥用的具体标准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经营者依照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行使知识产权的行为,不适用本法;但是,经营者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适用本法”。

⑤其在适用时遭遇种种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即判断标准难题,因而应对知识产权滥用问题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规定:关于判断标准,在具体案例中主要是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对知识产权的滥用。

目前,最普遍的是采用“竞争损害”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标准两种方法。

前者以是否损害到竞争秩序为要件,当知识产权的行使有产生排除、限制竞争危害之虞即认定其构成知识产权滥用;后者则是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为界限,反垄断执法机构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内容所涉及的范围进行审查判定,当权利人谋求扩大或超越这一范围时,即被认定为违法。

实践中,知识产权的行使即使超越了法定界限,也未必一定会影响到正常的竞争秩序而常常被予以豁免。

因此,以“保护范围”为判断标准显然过于宽泛,难以准确认定,无法真正解决知识产权滥用对竞争的损害问题。

但是,我国现有的反垄断法没有直接针对知识产权滥用的“竞争损害”标准。

所以,在判定是否属于知识产权滥用行为时需要制定具体的判断标准,从而才能对知识产权滥用问题进行有效的规制。

(三)出台相关指南对知识产权滥用规制进行指导
法律不可能事无巨细的罗列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因
此,对于特殊的行为可以通过出台指南的方式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这同样有利于法律的适用。

在执法指南或规则制定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以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分析原则为基础,引入分类规制的思路,将反垄断框架下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进行规制。

相应地,还可以对行为认定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需纳入考虑的相关因素等予以进一步明确。

总之,我们应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及时建立有关控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制度,以期在二者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点以达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彼此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秀芹.TRIPS体制下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2]王先林.关注知识产权滥用问题[M].安徽科技,2004(3).
[3]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
[4]杨雄文.知识产权滥用的危害及其反垄断规制[M].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55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