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1.直接凝集实验

实验1.直接凝集实验


5分
2.实验器材(仪器、试剂) 10分
3.实验原理 10分
4.实验方法
20分
5.实验结果及计算
20分6.ຫໍສະໝຸດ 论(对结果的分析、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对教学的
建议)30分
7.卷面
5分
实验一 直接凝集实验
目的和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反 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常见的操作 方法有玻片(纸板)法和试管法
一 玻片法: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olulized red unheated serum test TRUST)
原理: 梅毒患者血清中存在着能与VDRL(心磷脂、卵磷脂 和胆固醇)抗原发生凝集反应的反应素,本试剂采用 VDRL抗原重悬于特制的甲苯胺红溶液中,当待测血 清中存在反应素时,即与其发生凝集反应,出现肉眼 可见的粉红色凝块。
实验室规则
6.实验室所有实验器材,未经处理一律不得带出实验室。 7.尽量保持安静,注意安全。不要随意调动实验室仪器。 8.自己的实验器材(试管、平皿等)注明日期、姓名、组. 9.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怀疑污染,应及时用消毒液泡手。 10.每次实验后,用消毒液擦拭实验台,拖地等。
实验报告书写
1.实验名称及实验目的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式
检测结果 样本号
原倍血清 1:2稀释 1:4稀释 1:8稀释 1:16稀释
注意事项:
1.试验应在室温23—29℃条件下进行。 2.TRUST抗原在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3.做定量试验,可将待测血清用在生理盐水做倍比系
列稀释,然后按上述定性方法进行试验,以呈现明 显凝集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凝集效价。 4.本试验为梅毒非特异反应素试验,对阳性者应结合 临床及特异性密螺旋体试验再做判断。
0.5 [1号管混匀后]
1:4
3
0.5 ——
0.5 [2号管混匀后]
1:8
4
0.5 ——
0.5 [3号管混匀后]
1:16
6.滴度判断:以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检测滴度报告。
结果判定:
1.阳性反应(R):可见中等或较大块的粉红色凝块。 2.弱阳性反应(RW):可见较小的、明显的粉红色凝块。 3.阴性反应(N):可见粉红色均匀的沉淀物无凝集物。
试验试剂及器材
40—2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10---50μl可调微量移 200--10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 200μl移液移液吸头、1000μl移液吸头 小试管、试管架、 反应板、振荡器、 TRUST试剂盒、生理盐水
操作步骤:
1.将试剂盒在使用前放置室温(23—29℃)平衡10分钟。 2.分别吸取梅毒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及待测血清样品
步骤 :
结果观察
1.先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管(第7管),应不发生凝 集,液体混浊,管底沉淀呈圆形,边缘整齐。 此沉淀物为红细胞悬液静置时因重力作用自然 下沉形成。然后自第6管开始依次观察管内液 体的混浊程度及管底凝集块的大小。
孔底凝块观察及结果判定:
++++
+++
集) )
凝集物 全部凝集
大部份凝集 有明显凝集
实验室规则
1.必须穿白大衣、戴手套等。 2.长发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或戴工作帽,不允许穿拖鞋。 3.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吸烟,不准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
也不要用手抚摸头脸等部位。 4.凡是废弃的细菌培养物、带菌材料,应放在指定地点等待灭菌处
理,不得随便乱放或用水冲洗。 5.一旦发生意外,造成污染,应立即报告老师进行处理。
2)实验中应注意温度、电解质、振摇等对实验的影响, 抗原抗体加入后应充分混匀,以增加抗原抗体接触机 会,加速反应进程。
50μl,均匀地铺加在纸卡的圆圈中。 3.用专用塑料滴管吸取抗原,分别垂直滴加一滴(20μl)
于上述血清中。 4.室温下以每分钟100转振荡或摇动卡片,8分钟后立即
用肉眼观察记录结果
操作步骤:
5.对样本分别作如图稀释:
管号
生理盐水 原倍血清 稀释血清
1
0.5 0.5 ——
终稀释度 1:2
2
0.5 ——
二 试管法:血型抗体效价滴定
实验目的 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 定及其意义。
实验器材 40—2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10---50μl可 调微量移液器、200--1000可调微量移液
器 200μl移液吸头、1000μl移液吸头、 记号 笔、A或B型试者血清、 生理盐水、 A或B 型红细胞悬液、 小试管、试管架、吸管、 37℃恒温箱等。
很少凝集 不凝集
++
+
上清液 澄清
基本透明 半透明
基本混浊 混浊

凝集程度 ++++(最强凝
+++ (强凝集) ++ (中度凝集
+ (弱凝集) — (不凝集)
注意事项:
1)凝集反应只有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才能出现肉 眼可见的反应。当抗体浓度过高时,常无凝集出现, 此为前带现象,应当加大抗体稀释倍数重新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