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学习的三个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信息数量时刻在倍增。

各类书籍和网络上的信息汗牛充栋。

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很多很多。

而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

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最近几年,学生的考试题越来越灵活了。

有的学生平时勤勤恳恳,可是成绩就是不理想。

为什么呢?理没弄明白。

有的学生平时小错不断。

可是理通,考试往往成绩不错。

于时我就想,学习也有不同的境界。

在《了凡四训》中,了凡先生说改过有三重境界。

套用一下,我觉得学习也有三种境界。

从事上学,从理上学,从心上学。

第一种境界,从事上学。

枝枝而伐,叶叶而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老师让背,把知识点背下来了。

背的知识与前后知识有何联系,不知道。

道理不清楚。

老师讲一道题会做一道题。

换换数字还是不会做。

这种学法只能困死在题海里。

困死在名相堆里。

第二种境界,从理上学。

厘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从更高的角度把握知识。

掌握知识的主干和系统。

学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练好一个字就会写一类字。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强调的就是举一反三的重要。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这种知一而三的学习方法。

取类比象就是古人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古人把世间所有的事物分成极为简单的类别。

通过对他们内在通性的认识,达到把握一类事物的目的。

比如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

都是这样的分类。

帮助我们去除表象从本质处学习和掌握事物。

第三种境界,从心上学。

在《论语》中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里说的“闻一以知十”就不是简单的“举一反三”了。

《论语讲要》注,十非十件之意,而是周遍无遗。

全都明白了。

即所谓“了得一,万事毕”。

圣人心与道通,犹如虚空,无所有而无所不有。

通达明了世间一切的理与象。

正如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这是内心清净,一门深入,得根本智的境界。

我们只能心向往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