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作者】邵志强【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

短短百年,人物毕集。

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

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

一、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

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

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

”(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

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

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

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

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

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

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

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

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

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

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论。

更何况由于孙吴偏在江东,不管是法统,还是血统,他都与正统沾不上边,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小说角度看,东吴与孙吴政权的存在都是一种陪衬。

因此,毛宗岗把东吴视为僭国,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把东吴视为曹魏与蜀汉的陪衬。

然而吴主孙权确有过人之处,称之为一代雄主并不为过。

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也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1]其兄孙策就非常赏识他,临终前曾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若举江东之众,决计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将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1]历史上很多人物都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

(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称赞孙权,有言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金)元好问在《遗山诗集》中称赞孙权,有言曰: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盻叱咤生云风。

[3]毛泽东在《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中称赞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权。

[4]对孙权的称赞历史上还还有很多,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小说的角度,孙权都堪称一代雄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战略眼光在《三国演义》中,由于描写孙权的文章篇幅有限,再加之受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正统观念的影响,孙权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形象完整的政治家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孙权的确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特别大事当前,孙权头脑清晰,绝不糊涂。

孙权能准确的看待时局,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这是他的一大过人之处。

就如何看待时局而言,孙权主要是深受鲁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自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的那时起,完全是按照鲁肃的设想来实现的。

刚刚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鲁肃请教立国方略。

鲁肃就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东吴以后的发展道路,给孙权进行了分析。

鲁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1] 鲁肃对时局的一番论断让孙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孙权能在听了鲁肃的论断之后大喜,可见他本人对时局还是有一定的认识。

孙权也清醒的看到,当时曹操已经掌握北方的大片领土,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远胜于自己,东吴只有凭借长江之险,“竟长江之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然后建号帝王”。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孙权能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中给自己准确定位,是他以后能立足江东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后几十年孙权的立国方略就是照此办事,始终立足江东,始终活动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既不奢望北进中原,也不图谋兵取西川。

这是一条可行的立国之路。

在用兵上,他也完全听取鲁肃的设想,即“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在对外方略上,他也完全遵循鲁肃所提出的“西和刘备,共同抗曹”的方针。

在共同抗曹这一点上,孙权认识到只靠单方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争,只有两家联手才能对抗曹操。

因此当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

刘备败走,威胁江东之时,孙权即接受鲁肃的建议,由鲁肃以吊丧名义过江与刘备、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

经过孙刘两家的共同努力,携手作战,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稳定了江南的局面,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面对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

他清楚地知道,论实力不如曹操,论谋略不及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于是他务实地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凭借长江之险,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坚持在防御中反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权的务实作风的确是明智的,以吴国的实力对抗曹魏,只有与蜀汉联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即使彝陵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孙吴也不乘机入川,自伤手足;孙权也知道,江东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天堑,如果一旦长驱而入,就失去了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保护,也失去了南人长于水战的优势,那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了。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一点上,孙权比诸葛亮要高明的多。

诸葛亮想凭借个人智力,勉强行事,特别是在荆襄已失,彝陵大败,蜀汉元气大伤,东出之路已阻的情况之下,仍坚持北伐中原,期盼“还于旧都”,“复兴汉室”,实在是很不明智的。

可以说,以吴、蜀之弱,以曹魏之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能持续四十二年之久,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鲁肃提出的“吴蜀联合,共同抗曹”的方针,而孙权在坚持这一外交方略上显然比刘备做的更好。

孙权之所以能将父兄基业推向鼎盛,和他能准确看待时局、制定可行的立国方略是密不可分的。

(二) 用人之道人才问题历来是关乎一国兴亡的重要问题,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创者,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络人才、招贤纳士,在重才、爱才、用才方面是各有心得。

然而,在成批地招揽人才、大胆中用青年才俊、扬长避短使用人才方面,孙权却是三人中的佼佼者。

孙权用人的最大特点是只论才华、能力,而不论资望,故一些年轻才俊能得到超拔重用,成为东吴的栋梁之才。

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不满四十即成为统兵大将,掌握东吴的军事大权,并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先后取得赤壁、荆州、彝陵之战的胜利,辅助孙权鼎足江东,成就帝业。

在用人之道上,孙权绝不亚于汉高祖刘邦。

刚刚接手父兄基业,孙权就急不可待地向周瑜讨教:“今承父兄基业,何策以守之,”周瑜也诚心进言:“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1]继而向孙权举荐了鲁肃,鲁肃举荐了诸葛瑾,张紘也想他举荐了顾雍,这三位都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成为他创立东吴帝业的股肱之臣。

在大胆重用青年才俊方面,孙权可称三国一绝。

曹操、刘备虽也用了青年才俊,但仅限于个别突出人才,曹操用了郭嘉,刘备用了诸葛亮,而且在他们的言谈中都流露出对年轻人轻视的倾向。

如曹操瞧不起孙策、诸葛亮,刘备瞧不起陆逊,结果都吃了大亏。

孙权则不同,他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资历、经验、声望都无从谈起。

鉴于自身的情况,孙权对青年才俊,自然不会有小看轻视的先入之见,而是较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青年才俊,在江东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也就更能放心大胆地启用、重用青年才俊,于是也就形成了江东的青年才俊特别脱颖而出、特别容易得到重用的局面。

大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孙权在大胆启用、青年才俊方面,特别是青年将领方面,表现出独到的胆识、眼光和度量。

特别是在在任用“江东四杰”方面,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胆识与气魄。

周瑜是其兄临终前嘱托重用的青年将领,他对兄长的遗言深信不疑。

尽管周瑜资历不深,东吴的元老重臣程普、黄盖等对周瑜也不大服气和信任,但孙权却义无反顾的任命周瑜为军事统帅;特别是关乎东吴的存亡决策艰难之时,他完全听命于周瑜,周瑜的意见成为他决策的依据,而事实证明他的信任、重用完全是正确的。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孙权重用周瑜是遵循其兄遗言,那么他器重、信任鲁肃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远见卓识,诚如东吴使臣赵咨那个曹丕所说的“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 [1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此前鲁肃只是一个声明未显的一芥草民,可孙权初次相见就特别敬重礼遇,“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1可正是这次同榻而卧的半夜,鲁肃向孙权进献了“立足江东,扼守长江,徐图霸业”的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1]这就成为孙权以后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后来又听取鲁肃的意见联刘抗曹,同刘备联手在赤壁大破曹军。

论谋略,论组织、指挥才能或许鲁肃不及周瑜,若论政治眼光,全局意识,鲁肃是其他三人所不及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