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2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目录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 (2)(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 (3)(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 (3)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 (4)(一)史实与虚构 (4)(二)铺垫与衬托 (5)(二)夸张与渲染 (5)结论 (6)参考文献 (7)前言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随后在建安十二年,受到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

但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曾给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和益州,获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之后,再和孙吴联于对抗曹操,之后再想统一天下的大业的建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隆中对”。

之后诸葛亮在跟随刘备期间,为刘备提出了许多策略以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如联合孙权进攻曹操,成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两地,后又极力说服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蜀国丞相。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到刘备的遗托,全力辅佐刘后主,军国大事全部由他操劳。

在诸葛亮当政期间,赏罚分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抑制豪强,并推行了屯田政策,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改善[1]。

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南征战,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被葬在定军山,时年54岁,谥号为忠武。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国进行精心塑造、全力歌颂的一个理想人物,那么诸葛亮既然作为以理想人物,那么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会过于单一。

其实,自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被载入《三国志》之后,基本历史形象就已经被定性了,但是在个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却一直有所变化,直到之后的《三国演义》的出现,才把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完整呈现[2]。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把他认为“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3],鲁迅先生则认为他“多智而近妖”[4],现代人的看法也多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贤相”典型“贤人而兼智者”或者“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等等,无论是那一周公看法,都离不开智慧惊人、才能绝世、忠贞之士这儿点。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可比兴周朝八百余年姜子牙,旺汉江山四百余载张子房”[5],还有“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于”,更有“万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人”之称等等,概括来说就是不但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具有卓越的治国之才,还有智慧忠贞、鞠躬尽瘁的美好品德。

其实,仔细观察《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位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的“军师”形象。

首先他能够根据刘备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制定出适合刘备集团长期发展的军事战略。

诸葛亮给刘备所制定的军事战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为刘备所做的长久发展战略,也就是“隆中对”。

对之后的三国局势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刘备集团自诸葛亮为之制定过军事战略之后,一切变化均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刘备也从之前的被动挨打,占领荆州和益州,一步步的鼎足一方。

可以说是对诸葛亮军事眼光中的高瞻远瞩进行了充分的证明,足以称得上是杰出的军事家,另外,一个军事战略就是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所制定的结好东吴,共同讨伐曹魏的战略,其实这一战略也可以看成是“隆中对”之中的一部分。

因为“隆中对”中曾有在刘备立足之后“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样便可一步步的成就霸业,复兴汉室。

但是之中所期盼的“天下之变”这一大好时机并没有出现,反而曹魏的实力依然相当的强大,蜀国的关羽、张飞等大将军亡故,赵云年龄也大,刘备都已驾鹤西去,也不会再出秦川。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择继续北伐,以弱攻强。

这一战略计划,现代人看来有些穷兵默武,自找灭亡,其实当时政治形式,任何一个集团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国家,实现天下太平。

诸葛亮则就从蜀国的这一政治角度,并坚信统一大业必须有蜀国完成,所以说他数次北伐的战略构想,并不是在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是当时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就是完成统一大业,至于这一军事战略的实施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战略对错的标准,也仍然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高瞻远瞩进行了表现[6]。

(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外交高于,他善于从全局的利益出发确定出外交方略,高瞻远瞩,机智聪慧,且巧舌如簧,往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危机成功的化解。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吴国了吧。

当时的刘备兵败夏口,蜀国的政治形势也变得相当的被动,非常需要借助于孙权的力量,来对付曹操,但是当时曹操也非常的精明,在诸葛亮达到东吴之前,就发布檄文,声称要率领百万大军和孙权一起共同讨伐刘备,并永结盟好,而且孙权身边的重臣也纷纷主张投降曹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想要在这个时候说服孙权,困难相当的大。

诸葛亮先在大堂之上,采用相当高的舌战技巧以及机智灵活的外交计谋,舌战群儒,力挽狂澜,之后又成功的采用激将法和抚慰之术,让孙权清楚的看到了不战而降的后果以及必胜的希望,让孙权答应了出兵,展示了自己高超绝妙的外交才华。

另外他还用自己高超的外交才华,成功的说服过精通水战且机制狡猾的周瑜。

(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以上军事奇才之外,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忠贞,他的忠贞不仅仅只表现在诚恳提拔自己的刘备身上。

还包括那个懦弱不堪的刘后主,他仍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表》之中的肺腑之言,可以说把诸葛亮对蜀汉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进行了集中折射,句句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并一心想要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

另外刘备在托孤之时,曾公开宣明:“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后主治国无能、昏庸懦弱,但是诸葛亮却始终忠心耿耿,牢记先主遗托,辅佐后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他已经贵为“相父”,但是每当向刘后主进言、陈述己见之时,仍然是言辞恳切、用于严谨,严格遵循着君臣礼仪,在教导刘禅的时候,更是非分的注意礼节和分寸,实行以理服人,在表彰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倾轧之感,对后主表现出由衷的爱戴和敬重。

无论当时的蜀汉是多么的内外交困,诸葛亮始终坚持着当时给刘备所许下的承诺,唯恐辜负了先主的遗托,直到最后病逝。

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原形已离开我们近二千年,直至今日他仍是世人传颂和敬仰的崇高典范,这不得不归功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

他在塑造诸葛亮时既遵从了历史原貌也借鉴了民间传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上又附着上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并通过大量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位十分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一)史实与虚构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时,基本上与其历史原型一致,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他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对这些事件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在具体描写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他又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运用大量的虚构等艺术手法,对诸葛亮的智慧、品质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

比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空城计”、“诸葛祈星”、“遗计斩魏延”等,全部出于虚构。

其中个别事件虽然史有记载,但与诸葛亮无关,如“博望用兵”是刘备之事,诸葛亮当时尚在隆中隐居;“火攻之计”是黄盖的建议,与诸葛亮和周瑜无关;“智取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当时留守成都,根本无法去汉中。

在“六出祁山”的故事当中,更是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一是《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二是在五次北伐中,前三次魏军的主帅曹真,后两次是司马懿。

而《三国演义》“六出祁山”中却虚构为魏军主帅都是司马懿;三是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小有收获外,其余四次都失败了。

而《三国演义》中却虚构很多诸葛亮获胜的战役;四是虚构了“骂死王朗”、“乘雪破羌兵”、“弹琴退仲达”、“陈仓取胜”、“诸葛亮祈星”等一系列故事突出他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并将他神化[7]。

(二)铺垫与衬托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人物时可谓是独具匠心。

先说诸葛亮的出场铺垫就令人击节赞赏,其中“水镜伏龙凤雏说”应该算是第一层铺垫,这段故事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同时作者在不经意间运用环境描写予以点缀铺垫,使故事前呼后应,浑然天成。

“单福用兵”为第二层铺垫,俗语说:真人不露像,露相非真人,单福拜军师即大显身手,计取樊城,大败曹军。

这就使得孔明尚未出山已显才高八斗,不同凡响。

“走马荐诸葛”为第三层铺垫,这段故事为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

“司马徽再荐诸葛”为第四层铺垫,此时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再次出现,一方面与前文呼应,另一方面则是对孔明侧面烘托的又一次延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