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
经常听到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之前读过一本书,是蔡崇达老师写的《皮囊》。
其实人终究都是一副皮囊,也终有一天会放下这副皮囊,放下自尊,放下骄傲,放下坚强,放下懦弱,放下过去,放下思想,放下一切,归于尘土。
书里描绘了一个坚强,倔强,不相信脆弱的父亲,和很多人的父亲一样,他坚强惯了,当一家之主,做家里的顶梁柱,做惯了,他无法相信自己会被疾病打败,他执着的想要找回曾经那个能干的自己,可是得到的依旧是摔倒,舌头打颤,吐字不清。
他固执的在台风中行走,一步一步艰难的挪动着,摔倒了,再笨拙的爬起来,谁的劝也不听。
但是最后疾病彻底击垮了他,疾病带给他的绝望也释放了他。
书里最让我忍不住眼泪的一段话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你知道和我父亲同一天手术的那个人怎么样了吗?”
“对的,他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男孩。
”
“昨天一早他父亲和你父亲差不多时间推出去,就再也没见到他了。
”终于有人回答我。
我一个人默默搭着电梯,走到楼下。
燃放烟花的痕迹还在那,灰灰的,像一层淡淡的纱。
我知道过不了几天,风一吹,沙子一埋,这痕迹也会不见的。
一切轻薄的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人很渺小,地球从不会因为少了谁,就不转动,人也很无奈,他永远都不知道死神会在哪一天把自己带走,我们只能努力的过好今天。
医院一楼是门诊大厅和停尸房。
可以随意打发的疾病,和已经被疾病废弃了的身体,比邻而居。
生和死同时在这里盛放。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死亡真的不是疾病的真正目的,疾病是想摧毁你的意志,疾病是想要完全驾驭你的肉体,原来死亡才是最低级的疾病。
这就是为什么一场大病会改变一个人,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被告知患有癌症,你说他能一点也不崩溃吗?
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一觉醒来成了残疾,你说他能不怀疑人生吗?
这一切都是疾病的产物。
疾病会让一个人变得害怕,之前我有一个朋友,得了慢性什么管炎,还挺严重的,做手术,只能维持,还会再犯病。
以至于一个小感冒,她都会担心,是不是发作了,她一定要去医院排查一下,甚至就是天气热了,感觉有点闷,她也觉得可能是犯病了,要去医院排查一下。
疾病也会把一个人原有的皮囊抽掉,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安乐死呢?因为那是最低级的死法,简单,快速,不折磨。
疾病可以让一个瞬间瘦,也可以让一个人瞬间胖,它会把一个强壮的人变成手脚无力,它会把一个口齿伶俐的人变成舌头冻住,说不出话。
很多人离开的时候,瘦的像柴火一样,和以前的自己相比,像是气球干瘪了。
你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怎么被岁月堆积成现在这样的光景,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长出这样的模样。
背井离乡的人总是有很多感慨,距离拉扯出他们心底的那份归属感,风景滋养出他们只增不减的思念。
阿来说,当下写作中的一个惊喜。
《皮囊》这个书名具有指向本质的意味,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述出来,讲述一个一个生命的故事。
韩寒说,我会讲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
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白岩松说,蔡崇达在这几年时间里从作者到主编,快却扎实。
但这本书并不是与这种事业有成关联的成功学贩卖,他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真正直视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有很多人都读过蔡崇达老师写的《皮囊》,很多人被这本书所震撼,很多人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笔下的每一段话都能引人深思,都可以直达心灵。
第一次看蔡崇达老师,是在文学英雄。
一档由作家和明星组队,完成任务,完成创作的节目。
其实看完《皮囊》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的体会到那种平淡生活中的不易,那种人性的光亮,正如评论所说,《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