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固态相变(研究生)

典型固态相变(研究生)


2、合金元素
除Co、Al外,其余合金元 素都不同程度地降低Ms点。 原因: ①影响了平衡温度T0
②提高A的σs,使切变阻力 增加。
如Mn、Ni、Cr, 溶入A中使T0↓,σs↑, 使Ms↓ Mo、W、V、Ti溶入A中使T0 ↓ ,σs↑, 使Ms↓
Co、Al、
溶入A中使T0↑,σS↑, 使Ms↑
很大 1、切变能; 2、比容变化而使M体积膨胀增加的能量; 3、维持M-A两相共格所需要的能量; 4、M和A内部储存能。 ——M内部高密度的位错或孪晶增加的能量; ——M形成时因体积膨胀,对周围A有作用力,使 其发生变形,位错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能量
∑E
虽共格界面,S·γ 很小,但∑E很大 ——马氏体相变需要大的过冷度
(三)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 1 奥氏体晶粒 奥氏体晶粒越细小,Ms越低。 原因: σs=σi + ky d-1/2 d↓,σs↑,奥氏体强度↑,使切变 困难,需要更大的相变驱动力,Ms↓。
2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当T↑,τ↑时, 一方面:A中溶入合金元素较多,使Ms↓; 另方面:A晶粒d↑,缺陷密度↓,切变阻力↓, 使Ms↑。 正常淬火加热温度下: 亚共析钢 ,完全奥氏体化,加热温度高, —— 随着T↑,τ↑,d长大↑,使Ms↑ 共析、过共析钢、高金金钢 —— 不完全奥氏体化,加热温度较低, d不易 长大; 随着T↑,τ↑,C、合金元素溶入较多,总 体使Ms↓。
二) K-S 均匀切变模型——均匀切变模型
① 第一次较大量的均匀切变 (主切变):
以(111 ) 面为滑移面,沿 [211] 方向 进行,切变角为 15015'。
_
② 第二次小量切变:
以(121) 面为滑移面,沿 [101] 方向进行, 切变角为 9 ,使底面内角由 60 变为69 。
0 0 0 _ _
马氏体转变主要受应变能控制,(界面能和扩 散激活能很小) 而珠光体转变主要受界面能和扩散激活能控制。
马氏体转变动力学
主要是变温形成,也有等温形成,
——碳钢和一般合金钢 一 、马氏体的变温形成特点 (1)变温形成 在 MS 以下不断地进行 冷却,转变才能继续;冷 却中断,转变停止, (2)转变量与转变温度有关, 与保温时间无关;
原因:
1)破坏母相与新相的共格关系,发生M相变困 难,增大A稳定; 2)弹性应力作用; 3)变形过程中伴随热稳定化的发展,二者共 同作用
小结——奥氏体的稳定化 由于某种原因,使A→M转变能力↓(表现为 Ms↓和马氏体转变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或者说A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叫A的稳定化。 “气团说” 根据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 ①热稳定化——在马氏体转变的冷却过程中, 在某一温度停留或降低冷却速度,使奥氏体稳 定性增加,马氏体转变量减少的现象叫奥氏体 晶格缺陷使共格关系 的热稳定化。 的建立难度加大 ②机械稳定化——由于塑性变形而引起的奥 A强化使切变 氏体稳定化。 阻力加大 ③ 化学稳定化—— 由于化学成分而引起的奥 氏体稳定化。例如C和Co,Al外的合金元素。
转变温度高于200 ℃——板条状马氏体; 转变温度低于200 ℃——片状马氏体 由于 C%↑,Ms及Mf↓,实际转变温度区间会变化 →形态与C%关系: 低碳——板条状 ————Mf >200 ℃ ————Ms< 200 ℃ 高碳——片状 中碳 ——板条状+片状 ——Ms >200 ℃ > Mf
200 ℃本质:奥氏体变形方式的分界温度
共析碳钢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式:
A → M f.c.c , 0.77C% → b.c.c or b.c.t , 0.77C% ﹂只有晶格改组而无成分变化 非扩散型转变
——切变共格性
1、转变前后碳浓度不变化,γ 是Fe的晶格改建。
(c%)→M(c%),仅
2、转变可在极低的温度下进行,有很大的过 冷度;且转变速度极快。
MS 温 度 Mf 0 20 40 60 80 100 马氏体转变量 , M%
f 1 exp[ ( M S Tq )]
(4 3)
f 转变为马氏体的体积分 数
常数
Tq 淬火冷却温度
(3)瞬间形核,瞬间长大(高速长大) 低碳M:10cm/s; 高碳M: 105cm/s , ┗一片 M 仅需10-7~10-6S 。 M%↑主要靠新 M片的形成。 (4)M 转变的不彻底性 ——存在残余 A
(四)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有争议?
一般工业用淬火介质所能达到的冷却速度 对Ms没有影响。 (五)磁场的影响 外加磁场,诱发M转变,Ms点↑。 原因: 磁场中M的自由能降低,而A的自由能影响不 大,T0 ↑, Ms点↑,类似形变诱发M相变。
f 1 f exp[ MS ( T 1 ( exp[ M q )] S Tq )]
Ms↑,A强度低 (<210Mpa), 易滑移(所需应力小) →位错 , 板条; Ms↓, A强度高 (>210Mpa),
临 滑移 界 分 孪生 切 应 力 片状 板条状 200 ℃ 温度
滑移或孪生所需应力与温 度及马氏体亚结构的关系
易孪生(所需应力小)
→孪晶 , 片状。
分界温度大约为200 ℃
界面能+ 应变能 应变能∑E包括几个方面:
与K-S关系
比较 差1 ° 差2 °
(011 ) '
10 1 , 11 1

(111 )
(011 ) '

(011 ) '
10 1 , 11 1

(111 )

10 1 , 11 1

(111 )

K-S关系
西山关系
西山关系与K-S关系间:平行的面相同,晶向不同,差5°16′ G-T关系与K-S间:平行的面和晶向均不同,分别差约1 °和2 °
T0点的物理意义: M 和 A 自由能相等时的温度 MS点的物理意义:M 和 A 的体积自由能差刚好克服 相变阻力(相变所需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
G
V△ G
Gα´ Gα Gγ Ms To A3 ℃
3 影响钢中Ms点的主要因素
Ms点对于马氏体转变的重要性: 1、Ms点的高低决定其亚结构,进而决定了马 氏体的机械性能; 2、Ms点的高低决定钢淬火冷却到室温时的M 转变量和残余奥氏体量; 3、制定淬火工艺(如分级淬火或等温淬火) 时,必须参照Ms点。等等。 —— 因此重点讨论影响Ms的各种因素。
用经验公式可大致求出某种材料的Ms:
Ms(℃)=538-317×(%C)-33×(%Mn)-28×(%Cr)
-17(%Ni)-11(%Si+%Mo+%W)
(二)形变与应力的影响 1、塑性变形
①在Ms点以上不太高的温度范围内(Ms~Md)对 过冷A变形,可促使M转变,在Ms点以上即可形 成一部分M,叫形变诱发M,相当于提高了Ms点。 形成M数量取决于形变温度和形变量。形变温 度越低,形变量越大,诱发M数量越多。 形变诱发M的上限温度称对比,有: 热滞大 —— 不可逆 可 逆 —— 热滞小
(011 ) '
10 1 , 11 1

(111 )
(011 ) '

(011 ) '
10 1 , 11 1

(111 )

10 1 , 11 1

(111 )

界面
形状不改变
——C含量越高,Ms越低,残余奥氏体越多
共格切变有三个特点:
1、原子移动距离小于原子间最小间距; 2、移动前后原子间的相邻位置不变; 3、界面原子为新、旧两相共有,维持切变 共格关系。
注意:马氏体相变的最基本的特征: (1)切变共格性 (2)无扩散性 其他特点均由这两个基本特点派生而来。
③ 晶格调整: [101] 轴收缩1.9%
[1 21] 轴膨胀5.4% c / a 1.06,含1.4%C。
_
_
K-S 机制问题: ① 和实际表面浮凸现象、惯习面有差异; ② 未解释亚结构
(3) G-T 模型——两次切变模型
① 第一次切变
——为宏观均匀切变,发生宏观变形,产生表面浮 凸;并发生点阵改组,形成马氏体点阵结构。 ②第二次切变 ——为微观不均匀切变,也称为晶格不变切变, 可以是滑移,也可以是孪生。
M形成时,不仅和母相A有一定的位相关系,而 且总是在A一定的晶面上形成,该A晶面叫惯习面 特征:①不转动;②不畸变 —— 是一不变平面。
不变平面
a)膨胀
b)孪生时 的切变
c)马氏体相变时 的切变 + 膨胀
三种不变平面应变
立体外形为V形柱状,横截面为蝶状
高碳Fe-C合金特 殊淬火处理后: 从粗片针状M晶 粒边沿或周围奥 氏体中长出
( 4 3) ( 4 3)
f 转变为马氏体的体积分 数 f 转变为马氏体的体积分 数
常数 常数
Tq 淬火冷却温度 Tq 淬火冷却温度
冷至375℃-1%M
冷至345℃-30%M
注意与变温M、奥氏体形成动力学曲线的同与不同: 等温——有孕育期但很短,且瞬时长大; 变温——无孕育期,瞬时长大; A ——孕育期相对长,约50%处转变快
K-S 与G-T机制共同点:
宏观主切变 + 微切变 + 尺寸调整
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
在Ms点以上不太高的温度范围内(Ms~Md)对过冷 A变形,可促使M转变,在Ms点以上即可形成一部分 M,叫形变诱发M,相当于提高了Ms点。
在Md点以上温度对A进行塑性变形,超过一定变形 量后随后M转变发生困难,Ms点下降,残余A量增多, 引起A稳定化,这种现象称为机械稳定化。
形变诱发M原因—— Ms点升高 ①形变造成晶体结构缺陷增多,引起 C 、 N 原子 在缺陷附近偏聚,促使C或N的化合物析出,使A 中C及合金元素含量降低,Ms点升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