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
第三章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挑战
效用价值论的。 他用个人欲望满足的心理感觉来解释商品、效用、
价值等范畴, 认为商品是能够提供快乐或避免痛苦的物品, 认为效用是快乐的产物。
(1)效用 1)效用 效用就是一物所具有的产生快乐与防止痛苦的性质。 效用需要由一个人的幸福或快乐的增加量来计算。 2)区分了物品的总效用和效用程度 效用应分为总效用和效用程度。 总效用是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总量, 效用程度则是物品某一单位所满足的欲望强度。 效用程度可表示为在商品供给的某点上,商品增量同它所
(3)杰文斯交换方程式 杰文斯所用的价值一词,总是简单地指交换价值或价
格。劳动论者,如马克思,定义价值为商品中凝结的 劳动,但杰文斯蔑视地拒绝这种定义。杰文斯仅仅对 价格感兴趣。他公然而自信地将其经济分析局限于市 场流通领域。 杰文斯交换方程式即是商品的“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说明两个商品的交换率, 是交换后各个商品数量的最后效用程度的比例的倒数。
(三)门格尔的边际效用论 1、关于“经济财货”及其与所有权的关系 2、关于价值的性质及尺度 3、关于价格形成的理论 4、关于生产财货的价值
价值量的决定(边际效用量) 物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物品的边际效用量 物品价值量的大小, 决定于物品的边际效用量, 决定于人们对最后单位物品的主观评价, 决定于最后单位物品能够满足人的最不重要的欲
3、先驱者 (1)巴尔本、伯努里、加里安尼等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巴尔本(1640-1698) 瑞士数学家丹尼尔·伯努里(1700-1782) 意大利经济学家费迪南多·加里安尼(1728-1787) 意大利的彼得罗·维里、法国哲学家埃蒂耶·孔狄亚克也
论述了与加里安尼类似的思想。 杜尔哥(1727~1781)的主观价值理论。 萨伊(1767-1832)的客观效用价值理论。 西尼尔(1790-1864)的主观效用价值理论。
(2)戈森—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
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海因里希·戈森(1810-1858)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54年)书 中提出了他的主观效用价值论、劳动理论、交换均衡论 等。他对经济学说史影响最大的是建立了效用价值论基 础之上的戈森定律。
戈森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 发现享乐规律以及按这些规律行事的条件,帮助使人们 获得人生最大的享乐。实现享乐的必要条件是获得物品 和适当消费,所以理论经济学应阐明消费和生产的最合 理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效用量或享乐量。
(一)数理学派概述
1、数理学派
数理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形成于 19世纪70年代,流传于20世纪初。这个学派的特 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 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 数学方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2、先驱、鼻祖 古诺(1801—1877)鼻祖 戈森(1810—1858)先驱 3、代表人物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英,数理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 莱昂·瓦尔拉斯(1834-1910)法,洛桑学派的创始人。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1848-1923)意大利,洛桑学派
的创始人。
(二)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 度价值论”
1、杰文斯的生平与著作 (1)生平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 (1835—1882)英 (2)著作 《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新古典 理论的主要传播者,他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取代古典经济 理论而占统治地位作出了许多贡献:他发展了资本与利 息理论,并解释了实际利率必须是正数的原因;他是首 次将时间因素与经济学分析相结合的经济学家之一,还 发展了由时间因素扮演关键角色的经济学。
Friedrich Frieherr von Wieser (July10,1851-July22, 1926) 奥地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 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戈森从消费领域着手,提出了享乐法则,并称之为无
须加以证明的公理。他的法则或规律被归结为两条:
第一定律,即边际递效用减规律:“如果我们连续不断 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享受的量就会不断地递 减,直到最终达到饱和。”
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相等法则或效用最大化规律(法 则),它是由第一个规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递减规律 的作用下,达到最大限度享乐的方式。他认为一个人如 果要从一定量财货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必须把它 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须使得每一种 用途上的财货的边际效用相等。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1、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中把个人抽象演绎出来。 2、把人的需要和需要的满足即消费作为研究的出发
点。 3、关于人的需要,他们从心理来说明,把一切经济
范畴说成是人们心理的反应和表现。 所以,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归结为个人、
消费、心理六个字,从个人消费心理出发来研究经 济问题,探讨经济生活的普遍规律。
当时,德国历史学派排斥理论,认为经济学不过是一 种数据的堆积,目的在于为国家服务。
1883年,他出版了第二部著作《关于社会科学、尤其 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探讨》,由这本书所引起的
奥地利学派与德国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方法的论战持 续到20世纪初而偃旗息鼓。
庞巴维克
(1851-1914)
2、利息的形态 (1)借贷利息 (2)企业利润 (3)耐久物品的利息—租金
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否定 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 和19世纪初叶以后的成本价值论 提出了“归算论”“时差利息论”“边际生产力
论”等主观的分配论否定剩余价值论 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三、数理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数理学派概述 (二)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 (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 (四)帕累托的“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
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说 (一)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二)奥地利学派的方法论 (三)门格尔的边际效用论 (四)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
(一)奥地利学派的 代表人物
门格尔 (1840-1921) 《国民经济学原理》 庞巴维克 (1851-1914) 维瑟 (1851-1926)
一、概述 1、新古典经济学 2、边际效用学派 3、先驱者
1、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时代的开始:边际主义的兴起 狭义的: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剑桥学派) 广义的: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
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经济学说 奥国学派、数理学派、美国学派、马歇尔经济学
提供的效用量的比例。 效用程度=商品增量效用/商品增量
(2)“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 物品的各种效用程度中, “最后效用程度”具有最主要的意义,它表示 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 最后效用程度=商品最后增量效用/商品最后增量 ⊿u/⊿x=du/dx 杰文斯认为, 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φ 1(a-x)/φ 1(y) =φ 2(x)/φ 2 (b-y) =y/x
交换后谷物对于甲的最后效用程度/交换后牛肉对于 甲的最后效用程度
=交换后谷物对于乙的最后效用程度/交换后牛肉对于 乙的最后效用程度
=牛肉的数量/谷物的数量
(三)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 理论
1、瓦尔拉斯的生平与著作 莱昂·瓦尔拉斯 (1834-1910) 洛桑学派的创始人,边际效
2、学说特点 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是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
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 他吸收了边沁的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功利主义
思想,把主观心理概念用于经济学分析。 在杰文斯看来,人们仅具有两个特征使其被称为
经济人。
3、效用价值论 杰文斯是从人的欲望以及满足出发来论述其主观
2、边际效用学派 是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几乎同时出现在奥地利、法
国和英国的一个流派。这个学派以欲望为出发点,以效 用为中心,以所谓边际分析主观评价价值和其他经济现 象。 在奥地利该学派称为奥地利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门 格尔、庞巴维克和维色; 以杰文斯为代表的称为数理学派; 以克拉克为代表的称为美国学派。
பைடு நூலகம்
是经济科学史上“边际主义革 也纳的风貌,近代经济学就
命”的中流砥柱之一。
是从这本书开始起家的,门
米塞斯曾说这本书“使自己成 格尔也因该书声名鹊起。
为经济学家”,当然他指的并 这部奠定奥地利学派基础的
不是仅仅门格尔的货币和价格 代表作,继承了德国经济学
理论,还包括门格尔在这一领 的传统,重视心理分析,把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高级军官家庭,早年 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到奥地 利政府机关供职达10年。曾去德国,在 历史学派的W.罗雪尔、B.希尔德布兰德 (1812~1878)、K.G.A.克尼斯 (1821~1898)等指导下研修经济学。 1884年到布拉格大学任教,1889年成为 该校经济学教授。1903年接替岳父C.门 格尔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1917年 后,任奥匈帝国上议院终身议员,并在 奥匈帝国最后两届内阁中任商务大臣。 维塞尔的主要著作有:《经济价值的起 源及主要规律》(1884)、《自然价值》 (1889)、《社会经济理论》(1914)、 《强权的法律》(1926)。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 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
3、边际效用论的提出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1874
19世纪70年代,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 法国的瓦尔拉斯各自独立研究,创建了以边际效用 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理论。
边际效用学说的产生,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场革 命(经济学理论、观点、方法的变化称作经济学上 的“边际革命”),标志着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了现 代西方经济学的新阶段。到20世纪初,经济学的面 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