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一、卢梭(儿童权益的守护神)的自然教育理论(含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代表作1.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1762),创立了“自然教育理论”2.自然教育理论的含义: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溉、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卢梭“回归自然”教育也是“消极教育”)3.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回归自然”、遵循天性——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4.自然教育理论的最终培养目标:“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5.自然教育的原则:正确对待儿童和给予充分自由;由于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概念和内容),代表作1.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总结了他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教育思想。

2.教育目的:●人人都应受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天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又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天性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规,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才既是个性“完整的人”,又是人格上真正独立的人。

3.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具体包括4个方面:●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要心理学化;●教学内容要心理学化(要素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直观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儿童的自我教育要心理学化4.(初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结晶)要素教育的含义: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

5.要素教育的内容:●德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的简单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体育的最简单要素是各种关节的运动。

三、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代表作(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1.道德教育理论:1)教育的根本目的:五道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2)教育的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道德教育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就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引起的智力活动。

3)道德教育:儿童管理和训育(儿童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某种恶行的预防,而训育是为了美德的行成)。

●赫尔巴特的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训育分为4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道德自制。

●训育的具体实施有六种基本的措施: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作出选择”);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

2.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兴趣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五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3.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四、福禄培尔(幼儿教育之父)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一、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1.幼儿园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2.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3.幼儿园的任务:通过直观的方法培养学前儿童,使他们参加各种必要的活动,发展体格,锻炼感官,使其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以及增长知识;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活动中,做好入小学的准备。

二、幼儿园教育方法●自我活动(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游戏●社会合作、互相和参与(重要教育原理)三、幼儿园课程●游戏与歌谣●恩物: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内在规律(恩物满足三个条件:1、理解认识世界2、包含预示功能3、部分与整体)●作业●运动游戏(根本原则:“部分-整体”,有助于儿童了解个体与团体的关系。

)●自然研究五、新教育运动概念、代表人物,及其实验学校;进步教育运动概念、代表人物,及其制度和教育方法(昆西教学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此阶段思潮的共同特点(一)新教育运动概念: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也称为新学校运动。

1.代表人物:雷迪、利茨、爱伦·凯《儿童的世纪》(自由教育)、德可乐利2.实验学校:●英国雷迪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法国狄摩林罗歇斯学校(1898);●德国利茨乡村寄宿学校(1898);●比利时德可乐利生活学校(1907)德可乐利教学法(二)进步教育运动概念: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也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进步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相对于欧洲“新学校”来说,进步学校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视从做中学,更注意学校的民主化问题。

)1、代表人物:帕克,帕克赫斯特,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之父”)2、昆西教学法/昆西制度(帕克):主要特征:●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3、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是一个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得不到应有的照顾)1)道尔顿制的主要特征:●学校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

各作业室配有教师一人,负责指导学生。

●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2)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自由与合作。

——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它还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4.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和道德因素。

●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有目的的活动●设计教学法的本质——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1)设计教学法的主要内容:●放弃固定的课程体制,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

他根据不同的目的,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种类型:生产者设计、消费者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

其中以生产者设计为重点,它最能体现教育的社会化。

●.提出设计教学法的四个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判结果。

以学生为主,由他们自己找材料,自己研究。

2)设计教学法的意义:设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力求使教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加强了教学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练习。

(三)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前期欧美新教育思潮之间的共同特点:●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六、蒙台梭利的幼教思想,纪律的形成,儿童之家的训练、代表作1、代表作:《蒙台梭利方法》、《教育人类学》、《蒙台梭利手册》、《高级蒙台梭利方法》、《童年的秘密》、《新世界的教育》、《儿童的发现》、《有吸收力的心理》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3、蒙台梭利的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节奏性、阶段性、规律性;强调生命力的冲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同时又强调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必须依靠环境和教育的及时、合理的安排。

(以遗传为中心的前提下,蒙台梭利把遗传与环境、教育这些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统一起来。

)4、纪律的形成:蒙台梭利所谓纪律赖以建立的自由活动是指一种首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工作可促进非压迫、非强制的纪律的形成。

这一主张的实质是“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来”。

5、蒙台梭利教学法(即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儿童之家的训练:●感官教育(尤为重视触觉,循序渐进原则,分解的方法)●初步的读写算的练习(先写后读)●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6、福禄培尔与蒙台梭利的异同:P351七、杜威的教育本质观,教育目的论,思维与五步教学法,道德教育途径方法(杜威是“现代教育”的典型代表,美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1.教育本质观:三个命题的涵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与社会脱节)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而不是对文理科目的系统学习。

2)教育即生长(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以解决方法论问题)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所说的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具有民主主义的意义。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以解决知识经验如何得来的问题)●经验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受环境的塑造。

●经验不再被视为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经验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2.教育目的论1)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抑,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2)杜威的教育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

理想人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民主理想与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