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体筹划及工程重难点分析1.1 编制依据及原则1.1.1 编制依据1、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标段土建工程招标文件及补遗书;2、国家颁发的地铁工程施工相关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及湖北省、武汉市相关规范、标准及文件;3、建设部、湖北省及武汉市有关强制性标准条文及有关建筑工程现场管理标准和有关法令性文件;4、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制定的相关规定和管理办法;5、业主及我公司组织的现场踏勘、调查的第一手资料;6、我公司积累的成熟技术、科技成果、施工工法以及多年来从事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7、我公司现有的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技术力量。
1.1.2 编制原则1、安全、环保、优质、高效、确保工期的原则;2、严格按照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和项目法施工要求,进行施工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安全、质量等保证措施;3、选配专业化队伍,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4、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使方案合理可行。
优化施工方案,保障安全、提高工效;5、在安全保证措施方面,立足全面性、可靠性、可操作性,建立安全体系及岗位责任制,确保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安全。
1.1.3 编制范围本标段包含一个车站、一个盾构区间,即秀湖站(明挖两层车站)、秀湖站(不含)~藏龙东街站(不含)盾构区间。
工程编制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内容:1、永久工程:永久性结构、防水工程及其他永久工程;2、临时工程:临建设施、场地用水及临时排水、场地内施工用电、施工区域内的障碍物清除与处理、临时便道及交通疏解、工程范围内公用设施修复工作、工程范围内的道路及市政设施养护、维修、保洁工作、临时工程的施工安装及拆除。
1.2 工程概况1.2.1工程地理位置武汉市轨道2号线南延线起于2号线一期工程的光谷广场站,沿线主要经过珞喻路、藏龙东街、流芳火车站、黄龙山路、光谷大道、高新六路等,覆盖了光谷步行街、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创业街、光谷金融港、武汉传媒学院、武汉交通学校等商圈、学校、居住区和众多高新企业区,能够方便光谷地区广大城市居民、高校师生和就业人员的出行,连接了流芳火车站等大型客运交通枢纽,可实现城市内外交通的有效衔接,2号线南延线的建设可有力支撑东湖开发区东扩的发展战略。
2号线南延线线路长13.444km,均为地下线,沿线设站10座。
秀湖站为2号线南延线工程的第8个车站,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光谷大道与高新四路交叉口,沿光谷大道南北向布置。
1.2.2设计概况本标段包含一个车站、一个盾构区间,即秀湖站(明挖两层车站)、秀湖站(不含)~藏龙东街站(不含)盾构区间。
1.2.2.1 车站1.2.2.1.1 秀湖站秀湖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DK37+751.500;车站起点里程:右DK37+653.300;车站终点里程:右DK37+900.900;全长247.60m。
初步设计车站土建包括车站主体、附属(包括出入口、通道、风道和风亭)工程的建筑、结构设计。
1、围护结构(1)主体围护结构本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φ1200mm@1500钻孔灌注桩+旋喷桩止水,竖向采用三道支撑,其中第一道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余为钢管支撑。
(2)附属围护结构本站附属结构采用φ1000mm@1300钻孔灌注桩作为施工开挖期间的围护结构。
2、主体结构设计秀湖站为地下二层岛式站台车站,有效侧站台宽度为12m,与远期17号线通道换乘。
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7067㎡,其中,主体建筑面积为11984㎡,附属建筑面积为5083㎡。
本站近期共设4个出入口、2组风亭。
外包总长247.6m,标准段总宽20.9m,站台宽度为12m,车站埋深约16.66m。
采用明挖法施工。
3、工程防水设计工程防水设计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结构自防水为主,附加外防水为辅,关键处理好施工缝、变形缝等缝的防水为重点,并全部增设附加防水层。
1.2.2.2 区间隧道本合同段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区间敷设于光谷大道下,从秀湖站出发,沿光谷大道向东拐至高新六路到藏龙东街站。
1、线路设计秀湖站~藏龙东街站区间里程范围为右CK37+900.900~右CK39+572.649(左CK37+900.900~左CK39+572.649),右线全长1671.749m,左线全长1671.749m。
区间两端车站均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为365米,设置2个联络通道,其中一个联络通道与泵房合建。
2、管片设计本工程管片设计采用防水强度等级为C50钢筋混凝土管片,抗渗等级为P12,3、联络通道设计区间联络通道宽度2.5m,直墙部分为1.93m并向上起拱。
通道处采用特殊管片,由两环钢管片与钢筋砼管片组成的复合管片构成,其中两环可从隧道内局部拆卸的钢管片。
联络通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复合式衬砌结构。
4、端头加固盾构进、出洞周边土体必须预先进行加固处理。
本工程秀湖站盾构施工端头以及藏龙东街站盾构到达端头均采用三管旋喷桩+素桩(桩间袖阀管注浆)进行加固。
加固后的土体应有一定的均质性、自立性,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0MPa,渗透系数小于10-6 cm/s。
5、防水设计遵循“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防线,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采用高精度钢模板制作高精度管片,以管片自防水为根本,接缝防水为重点,确保隧道整体防水。
区间隧道及连接通道等附属的隧道结构防水等级为二级,顶部不允许滴漏,其它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0.2m2,平均渗水量不大于0.05L/(m2·d),任意100m2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0.15L/(m2·d)。
1.2.2.3 主要工程量汇总1.2.3 工程水文地质1.2.3.1 地形、地貌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平原隆起带,总体地形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最高点为南部武昌境内的顶冠峰,高程197.7m。
武汉地貌形态,明显的表现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内动力构造运动并经外动力的剥蚀作用形成的剥蚀堆积垄岗状平原地貌,二是挽近期以来外动力作用所形成的河流堆积平原地貌。
场地区主要位于剥蚀低丘-剥蚀堆积岗状平原地貌单元区,地处长江南岸Ⅲ级阶地。
本标段沿线地形整体较平缓,沿线地面最大高程42.58m,最低高程20.17m,最大高差22.41m。
1.2.3.2 地层岩性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工程勘察第四标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区除表层填土外,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冲、洪积老粘性土层。
据本次地表测绘、钻孔揭露,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本场地内基岩自志留系——三叠系均有分布。
各时代地层岩性分述如下:(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1)杂填土(Qml)(1-1):灰、黄——黄褐、棕红等杂色,主要由粘性土、砖渣、碎石、砼碎块等物质组成。
该层厚度一般0.5~3.5m。
该层结构松散,堆积时间5年以上。
2)素填土(Qml)(1-2):主要为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混杂少量砖渣、碎石、植物根茎等。
厚度0.4~11.1m,埋深0~3.8m。
(2)第四系全新统冲层(Q4al)粉质粘土、粘土(6-1):黄褐色、灰黄色,可塑状。
局部为灰褐色、灰色。
该层为垄岗与坳沟相间区坳沟内沉积物,厚2.0~6.3m,埋深2.1~7.8m。
(3)第四系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1)粘土(10-1):褐黄色、红褐色,夹灰绿色条带,呈可塑--硬塑状,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
厚度1.0~24.0m,埋深0~9.0m。
全线断续分布。
2)粘土夹碎石(10-2):棕红色、砖红色,夹灰绿色条带或团块,局部以灰绿色为主,硬塑状,裂隙较发育,裂面光滑。
含少许砾石、铁、锰质结核。
砾石含量约占5%~15%,呈次圆——次棱角状,粒径一般2-20mm,局部富集,分布不均一。
厚度0.5~22.6m,埋深0.7~12.3m。
全线断续分布。
(4)第四系残坡积层、残积层(Qel+dl、Qel)1)粘土夹碎石、碎石夹粘性土(10-4)(Qel+dl):灰——灰褐色,褐黄色,碎石成份多为泥岩风化碎块和砂岩岩块,直径一般在2~6cm,含量20%~60%不等,结构松散。
厚度1.7~40.4m, 埋深7.9~30.1m。
(5)溶洞堆积物(RD)溶洞堆积物多为棕红、棕黄色粘土或粘土夹碎石。
充填物状态不一,一般地下水位以下溶洞充填物呈软塑状,少数呈流塑或可塑状,地下水位以上溶洞充填物主要呈可塑状,少数呈硬塑状。
(6)二叠系(P)(17)1)二叠系下统孤峰组及上统炭山湾组、保安组(P1g +P2t+b) (17a)保安组(P2b):黑色硅质岩、粘土岩,厚约44m;炭山湾组(P2t):下部为灰白色粘土岩;上部为浅灰色薄—中层状细粒长石石英杂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粉砂岩,间夹灰岩。
该层厚约42m。
孤峰组(P1g):黑色灰质硅质岩夹粘土岩,厚度约39m。
2)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17b):灰色,坚硬,微晶——细晶结构,含较多生物碎屑,具缝合线构造,顶部见瘤状隧石结核,底部层间夹炭质页岩或煤线。
厚度约190m。
1.2.3.3 地震烈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建筑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场地的划分,场地区均为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拟建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建议加强结构措施。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第A.0.15条第2款和武震办[2007]4号文,武汉地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所属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35s。
建议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1.2.3.4 水文条件本场地紧邻秀湖,秀湖水深一般2.0~3.5m,勘察期间水位18.7m。
秀湖位于光谷大道和滨湖大道交会处,原属汤逊湖水系。
场地内地下水按含水地层的岩性、赋存条件及水力性质,主要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三种类型。
1、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人工填土中,主要接受地表水与大气降水补给。
因其含水层物质成份、密实度、透水性、厚度等不均一性而导致水量大小不一,水位不连续,无统一自由水面等特征,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水位埋深一般1.2~4.0m。
2、基岩裂隙水:主要由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硅质岩等构成含水层,沿线均为第四系粘性土覆盖。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碎屑岩裂隙中,水量一般不丰。
3、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主要分布于黄家湖倒转向斜和流芳岭向斜核部碳酸盐岩分布区,赋存于灰岩溶洞和裂隙中。
沿褶皱的轴线方向呈条带状展布,埋藏于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隔水层之下。
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水位标高16.08~28.04m,一般均具有承压性,承压水头一般高出含水层顶板0.9~16.2m;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岩溶裂隙水承压水头一般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