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导学案

《杨氏之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句子,背诵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句子。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汉朝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

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

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

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

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
耳,字伯阳)也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那么,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

”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学法指导】
1、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3、小组合作交流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4、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我会读
1、我会认,会写以下生字。

梁惠诣乃曰禽
2、我会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法指导:文言文朗读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
(二)我知道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写的,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的小说。

2、参考注释,理解课文。

参考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学法指导:根据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写下来
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品读句子,四人小组交流,推选代表汇报。


1、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2、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探究学习:
(1)“为设果”是说谁为谁摆放水果?
(2)文中的“家禽”指的是?
(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学法指导: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婉转和机智。


(4)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后,会有什么反应呢?
(学法指导: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想象。

)4、熟读课文并背诵。

三、交流展示
选派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四、达标检测
1、梁国杨氏子九岁, 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父不在,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________ 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并解释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恰当停顿。

孔子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试着读读下面的话,你能否像杨氏子一样用精妙的语言回答。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

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其他的小故事,与同学分享。

2.搜集幽默故事、古今笑话,想想它们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