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学案
包庄中学秦海兰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同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里?(学生纷纷发言)是啊,神州大地,幅员辽阔,江山如画,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过很遗憾,老师今天不能带领大家去旅游,但我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欣赏:(幻灯片展示图片)
谁能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你喜欢的画面?(学生纷纷发言)其实,这就是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称的苏州的名胜之一——苏州园林。
现在我们就跟随叶老的足迹走进苏州园林。
那么叶老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叶圣陶:
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介绍作者(学生相互补充后,幻灯片展示补充)
三、自主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这是初二学生第一次比较全面的接触说明文,应该让学生掌握如何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这样对学习说明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2、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做到以下几点:
①读准字音,标出自然的序号。
②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
四、合作探究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的?
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学生先以小组讨论,然后在办经济发言交流)
老师点播:整体——局部——细部,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局部主细部说明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说明对象。
)
教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小结: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
浏览者,置身其中,仿佛在画中游。
3、、品美文,体会语言特点:
(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
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引用等(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小组内交流班内交流)
学生谈收获:
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
运用文中所学知识,介绍你所熟悉的一个景点。
附:反馈矫正练习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池沼()斟酌()镂空()蔷薇()着眼()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③墙壁白色。
④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材。
⑤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⑥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________的感觉。
⑦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本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采用的说明方法概括全对的一项是()
A.举例子打比方B.分类别作比较
C.打比方分类别D.作比较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