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
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 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 美、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 个特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说明文, 最大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课文 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本文主要用解说的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熔说明、记叙、议论于一炉, 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 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 以通俗的议论来分 析原理,使文章既眉目清楚、 生动形象, 又耐人寻味、 启人兴趣。 记 叙 1.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 的景象。
生 打比方。
师 这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
生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 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 “如在画图中” 的实感……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 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四次。 师 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 ,却也 是在说图画,这就是 (败笔。) 师 “败笔”的意思是。 生 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 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诗文中写得不好 的词句。 师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 生 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师 苏州园林实在是太美了,这段再一个问题:匠师们怎样实现“眼 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 生 (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 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 排比。) 师 这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一段,看看各领起哪段。 生 分别领起 3、4、5、6 段。
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
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
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
园林”。
(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
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五、小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
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
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
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 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 力求学以致用。
六、复习总结全文。
明确: 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2) 阅读第二自然段
齐读这段:
师 这一段有几个生字词:因地制宜、自出新裁、轩榭。
明确: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
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指
关于论文、美术、建筑等的) 。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 ,可以吗?) 不能去掉, “一
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
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 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并且
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
师 这样解释有点抽象,现实生活中你见过“轩”和“谢”吗?
师 这一段有个中心句,是那句?或者: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
么?
明确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 把“务必”二字删去,可以吗?
生 不可以。
师 为什么?
生 “务必”加强肯定语气……突出苏州园林的艺术标准高。
把
苏州园林说成“图画” ,是什么说明方法?
2、阅读( 3-9 段)思考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每段的中心句。
找出
a.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 , 讲求自然之趣 . b. 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 c. 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 d. 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 e. 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 f. 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 . g. 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导语
师:中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师:“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那么,想去苏州园林 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去不了,怎么办? 生 先学习《苏州园林》这课。 师 你真聪明! 那么咱们打开课本 107 页——《苏州园林》,咱们“神 游”苏州园林,不花钱的。 2、作者简介:叶圣陶( 1894—1984),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 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叶圣陶是苏州人, 对苏州园林很熟悉, 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 有深刻的体会 3、辨明字音: 轩榭( xuān xi è) 池沼( zhǎo) 邱壑( hè) 模( mú)样 重 峦叠嶂(zhàng) 相间(ji àn) 嶙峋(l ín xún) 庸俗(yōng) 镂 (l òu)空 蔷薇( qi áng wēi ) 二、学习分析课文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3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 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 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 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 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理解其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
美。”
(答题思路: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
么。)
四、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
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
本。(“标本”在这里是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
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
好?)
去掉“往往”, 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
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
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
三、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作用答题思路: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 的什么。)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 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答题思路: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 点。)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如在画图中’ 的”。 (答题思路: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 ( 答题思路: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 么。)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鉴赏”改 为“欣赏”“观赏”可以吗? 生 不可以…… “鉴赏”除了有“欣赏”“观赏”的意思外,还有“鉴 别”的意思。 师 对。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 本。) 师 如果归纳一下这一段的段意,这句话可以做段意吗? 师 可以,但不好?
从七个方面紧扣 "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这 个总征 .
第二课时:
一、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 序。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 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 10)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 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 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 “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 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从游览者的角度概 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 咱们齐读这一段。
生 (读) 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什么叫“标本”? 师 它和植物标本的“标本”相同吗? (不同……典范、 代表……学习、 仿效的典范……在同一类事物中可 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师 下面哪一句话呼应“标本”? (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 师 这说明苏州园林影响很大啊! ——下面将要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 一段话也提到苏州园林,是—— 明确: 《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的一段: “这里的建筑布局, 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 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 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 师 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 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 地位之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