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精髓(1640年—1945年)总体战:德国军事家和陆军上将鲁登道夫提出总体战理论。

鲁登道夫认为无论对于敌人还是本国人民,总体战都应该是突然的不宣而战;总体战必须在决定性的地点造成必要的兵力和兵器优势,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优势突然打击敌人;必须将主力用于歼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同时必须无情地打击敌国的工业目标和居民;总体战应当是闪电式的速战速决。

总体战是一种全面战争的理论,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让敌人丧失战斗力持续能力,打击敌国居民瓦解其战争意志。

未来的局部战争无论输赢必须是短暂的,打一场旷日持久或断断续续的局部战争不如直接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全面战争。

未来的全面战争,消灭敌国的武装力量让敌人丧失战斗力,变更敌国的政权让其承认战败结束战争。

如果不能变更敌国政权才摧毁其经济基础和打击敌国居民。

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空军制胜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空军制胜论。

杜黑认为以能够夺取制空权并利用它来击破敌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抵抗的空军,可以不依赖于地面上所发生的一切而保证取得胜利;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性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陆军和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必须建立与陆军和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设民用航空作为空军后备;空军夺取制空权后,对敌国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的胜利。

夺取制空权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和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信息化导弹战和智能化光速战都是一种不需要建立强大空军,不需要飞机本身有多么先进,也不需要进行持久战争就能获得最大胜利的斗争方法。

无论是争夺战场主动权,还是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归根到底都是争夺摧毁权,谁拥有摧毁权谁就能战胜敌人。

确保摧毁的核战略就是双方都拥有摧毁权,都不敢轻举妄动。

掌握制空权,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从空中摧毁敌人的权力。

掌握制电磁权,实际上就是让敌人变成瞎子聋子,拥有从各个方面摧毁敌人的权力。

战争就是争夺摧毁权和生存权的军事行动。

只要能摧毁敌人,保存自己就行。

只要陆基信息化导弹战系统足够先进,没有一架飞机,同样可以战胜敌人。

对于全球信息战系统,必须首先摧毁其信息化力量的核心——探测性天基力量(卫星),然后摧毁其机动能力的核心——空军,这样就足以赢得战争的胜利。

如果要以防万一,则必须首先建立先进的陆海空天激光反导弹系统,然后同时摧毁其探测性天基力量和猎杀其所有核潜艇,随后同时摧毁其空军和其他核力量,最后扫灭残余的陆军和海军,变更其政权,赢得胜利。

坦克制胜英国军事家富勒提出坦克制胜论。

富勒认为大并集中使用坦克和航空兵,实施突然有力的突击,可迅速突破对方主要集团的防线,深入敌纵深,摧毁一个战备不足的国家;坦克是决定性的力量,必须改革军队,建设少而精的机械化部队。

坦克制胜论是一种不需要广大人民参加,仅靠少量精锐的职业军队最大限度地使用新式武器就能取得战争胜利的理论。

空军制胜论和坦克制胜论都是典型的武器制胜论,夸大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

但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都是典型的谋略制胜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武器对战争胜负的作用。

谋略和武器是战争胜负的双核,西方近代的武器制胜论与中国古代的谋略制胜论相结合就是最完美的军事理论。

军队的战斗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X战略战术水平X军事训练水平军队的战斗力=武器装备的数量X武器装备的质量X战略战术的质量X军事训练的质量战争就是人的谋略和人研制的武器之间的决斗。

信息化导弹战系统是注入了谋略思想且受人的谋略控制的武器系统。

智能化光速战系统是具有谋略能力的武器系统。

冷兵器战争是谋略和人数的战争。

热兵器战争是谋略和枪炮的战争,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

机械化战争是突然性、速度、坦克和飞机的战争,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机械化信息战是电子对抗和武器质量的战争,例如:海湾战争。

信息化导弹战是导弹和战术的战争。

智能化光速战是谋略系统和武器系统的战争。

机械化信息战是系统与系统的战争的开始,信息化导弹战是系统与系统的战争的发展,智能化光速战才是完全的系统与系统的战争。

智能化光速战就是按下“战争按钮”,让战争系统自动执行和平时期制定的作战计划。

闪击战古德里安在总体战、空军制胜论和坦克制胜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闪击战理论。

德军的飞机和坦克在闪击战理论的指导下27天征服波兰,1天征服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39天征服法国,创造了辉煌的军事胜利。

闪击战的精髓就是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最新的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而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

集中、突然和速度是闪击战的三个关键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速度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

德军往往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和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再用坦克势如破竹地突破敌军防线。

闪击战把奇袭、迅速和集中融为一体,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闪击战让敌人猝不及防,在突如其来和势不可当的打击之下丧失士气,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立即崩溃。

闪击战做到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也做到了“以石击卵”。

闪击战的精髓有以下三点:1、折叠时间和空间。

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

采用欺骗手段在出敌意料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地点,利用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

闪击战是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2、用机动性生产冲击力。

孙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进而不可御者,速也”,“激水之急,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速度是让敌人猝不及防和意想不到的关键性因素。

进攻冲量=攻方战斗力X进攻时间=进攻动量=战场上的攻方实力X进攻速度,集中兵力形成强大的实力,机动性获得很快的速度,从而产生极大的进攻冲量,让敌人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立即崩溃。

3、震惊和震慑。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作战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

用突如其来和势不可当的巨大打击震慑敌人,使之丧失作战意志。

法国战役中,大量法国军队被震慑住,丧失了作战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

克劳塞维茨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

这个“顶点”,主要是指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

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如果注意积聚力量就可能逐渐由弱变强。

闪击战依靠集中兵力、突然性和高速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进攻冲量,但是这个进攻冲量始终是有限的,始终有个顶点。

防守冲量=守方战斗力X防守时间=防守动量=战场上的守方实力X迟滞速度。

成功的进攻就像子弹打穿玻璃,失败的进攻就像铁球撞击弹簧。

机械闪击战就是集中大量飞机和坦克突然而迅速地让敌人丧失作战意志和抵抗能力。

信息闪击战就是用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石墨炸弹和计算机病毒突然而迅速地瘫痪敌人的探测系统和通讯网络,让敌人变成瞎子和聋子。

机械化信息战就是信息闪击战加机械闪击战。

海湾战争就是先用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让伊拉克变成瞎子和聋子,再用飞机和坦克让伊拉克丧失作战意志和抵抗能力。

机械化信息战就是飞机携带电子干扰设备、反辐射导弹、巡航导弹、空空导弹以及其他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把敌人在战争的第一时间就打瞎打聋打残打瘫,让敌人丧失作战意志和抵抗能力。

然后可能让陆军去收拾残局,也可能不出动陆军。

发展反卫星系统比发展反导弹系统更重要。

未来战争,必须在战争的第一时间摧毁敌人的天基在轨力量,然后摧毁其空中力量和导弹基地。

陆基激光/导弹反卫星系统、陆基激光/导弹反导弹系统、陆基雷达网和陆基防空系统必须融为一体,称为陆基反空天系统。

反卫星系统由在轨反卫星系统、陆基反卫星系统、空基反卫星系统和海基反卫星系统构成,其中在轨反卫星系统和陆基反卫星系统是核心。

海权论马汉提出了海权论。

马汉认为必须建立并运用强大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夺取制海权,控制海洋,进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占领土地就可以控制与这块土地有关的一切:政权、人口、文化、领空、水系、森林、矿产资源、耕地或牧场等。

由于人生活在陆地上,所以领土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主人的陆地,但存在大量的公海。

领土、领海、领空、地球轨道和地外行星都是一个国家的生存空间。

飞机路过领空和卫星飞过头顶都是不收费的。

船只停靠港口才收费。

车辆一上路就收费。

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对陆地的争夺最为激烈;对海洋的争夺才刚刚开始;领空只是依附于领土和领海而存在;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能力去利用地球轨道,争来也没用;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控制一个地外行星,宣称对地外行星拥有主权是没有意义的。

1945年是陆权终结年,武力兼并土地已经寸步难行了。

侵略者由兼并土地退而求其次变更政权。

可以预见,2050年地球上不会再有公海,届时不存在没有主人的土地,也不存在没有主人的海洋。

人工岛是圈占海洋的最佳工具。

地面效应船只和水上飞机是海上交通的最佳工具。

人工岛、地面效应船只和水上飞机把海洋变得像陆地一样亲切。

2120年人类文明就会统一,届时整个太阳系都是人类文明共和国的势力范围。

战争结束的标准战争结束的局部战争标准是交战国的政权均真诚接受停火,且不存在断断续续的小规模冲突。

战争结束的全面战争标准是战败国的政权承认战败或被变更后的敌国政权承认战败。

占领敌国全境后,仍然会存在的游击抵抗运动。

这时,战争已经结束,只是抵抗还没有停止。

物资和谋略:18世纪英国劳埃德将军认为必须把战争分为军事学术所利用的物资材料和无穷的千变万化的战争情况中对原则的正确而迅速地应用的两部分。

孙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深刻而全面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作战装备、后勤物资、战略战术和军心士气是战争的四个核心。

在冷兵器时代,作战装备都差不多,军心士气往往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后勤物资和战略战术成为军事家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速战速决都有处于后勤物资方面的考虑。

后勤物资是进行战争的必要条件,战略战术才是赢得战争的充分条件。

因此,中国古代军事家对军事谋略研究得最多。

热兵器时代,作战装备的重要性凸现出来,西方近代军事家对作战装备的研究和运用研究得最多。

为战争而训练:18世纪英国劳埃德将军认为必须坚持按照战争中所需的一切来训练军队的原则。

无论计算机仿真还是军事演习,军事训练与实战的差距都是非常巨大的。

足球、篮球和其他体育运动可以“以赛代练”,而军队无法“以战代练”。

现在军事训练仍然以体力型训练为主,这是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的。

军事训练必须以脑力训练为核心,体力训练为基础。

脑力训练以战略战术创新和作战方案对抗为主,体力训练用于验证战略战术和实施作战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