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一、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6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分)【答案】8.“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一群馋嘴的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随时准备拔腿逃跑,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顽皮、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要赏析古诗中某字的妙处,可从该字的意义所蕴含的情感、所描摹的情态、所描绘的形象等方面去赏析。
比如本题,“偷”本是个带有贬义的动词,可经作者用在此句中,便把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十分逼真的显现出来,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
“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
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白话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释字、入句、达情——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技巧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①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纵观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重点是鉴赏语言,其中诗中的关键字词是重中之重。
语言凝炼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人作诗填词很重视炼字,讲究“一字传神”。
诗圣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唐代诗人陆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唐代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又泪流”成为苦吟诗人,其关于“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选定,更是古代诗人炼字的典范。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
品味古代诗歌语言时,多注意一些关键字词,更好地把握诗歌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考查方向与重点1. 方向: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色彩词。
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1)炼字的基本内容: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例1: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既有形容词义,又有动词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忽然,一阵春风拂过,柳枝摇舞,麦浪起伏,春草碧绿,风景如画,他精神一爽,最终确定“绿”字。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
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3、炼叠词。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浪淘沙南唐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步骤三)。
4、炼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
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风吹树叶,浪涛咆哮之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粗重细切)5、炼色彩词。
有时作谓语用,定语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添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催红,染绿。
感叹时光匆匆,韶光易逝)三、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答案】9.(1)对松竹的赞赏之情;(2)对生活的满足之情;(3)与邻里相处融洽的愉悦之情;(4)对丰收的喜悦之情;(5)对儿童的喜爱之情;(6)闲适之情。
评分:共3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分析作者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要从具体的诗句出发,而这首先得从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开始。
在本诗中,“万事从今足”的“足”字和“老夫静处闲看”的“闲”字,最为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其中,一个“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一个“闲”字,在轻快笔调之中,展现出作者的悠闲;透露出对当生活的喜悦之情。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
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
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
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
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
《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
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
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诗分类-古诗情感分类:一: 古诗情感分类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汉魏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其诗人那么多,数量之多,令人赞叹。
但情感内容上大致可分为:1. 思乡念友之绪:如李白的《沙洲城下寄杜甫》:“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诗人寄情于流水,语尽情长,思情绵绵不绝。
2. 怀古伤今之悲: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抒发了对古代英雄业绩的向往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悲愤心情。
3. 羁旅闺怨之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诗人将一颗愁心融入那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之中。
王昌龄《闺怨》细腻而含蓄描写了宫闺女子幽怨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情感变化。
4. 怀才报国之愤:如屈原《离骚》、陆游《书愤》等,无不追怀早年的抱负,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
5. 边塞征战之壮:如《诗经·无衣》,其鞺鞑之声,令人热血沸腾。
到了唐代,国力强盛,这样格调高亢、情绪激荡的豪迈之作就更多了。
如中唐诗人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就是典型的例子,字里行间,气贯长虹。
但自宋代开始,国力衰弱,就不再有大唐气象了,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6. 即事抒怀之慨: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称,如怀亲、送别、思乡、郊游、访友、读书等等,都可能有所触发,感悟人生。
如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了江村的宁静幽美和主人公的悠闲安适。
7. 隐逸出世之恋:如陆游的《鹊桥仙》(一竿风月)是借“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写渔父生活,籍以抒写远离红尘的隐逸情怀。
8. 吟山咏水之美:如王维的《新晴野望》格调明朗、清新,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9. 描花绘鸟之趣:花鸟虫鱼的背后,有的反映的是作者的爱好,有的却藏着作者的一段经历。
大多是托物言志之作,如李商隐的《蝉》,于谦的《石灰吟》等。
其所借之物,往往就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22题。
(一)陇西行(唐)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