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论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论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赵雪纲1,王雅琴2(1.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2249;2.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摘要】当前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须构建以宪法为基础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法律体系、健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护体系。

【关键词】弱势群体权利;法律体系;社会保护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7-0075-0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而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渐渐成为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当享有平等权、各项政治权利和自由、物质保障权、教育、科研、文化方面的权利等基本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弱势群体的权利却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这种状况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保护弱者是法律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是良法的基本要素,现代法律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在追求平等保护的前提下,对社会弱者进行倾斜保护,通过制度的建构使弱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或得到补偿。

“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有在他们最终能对每一个人的利益,尤其是对地位最不利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进行补偿的情况下才是正义的。

这些原则拒绝以某些人的苦难可以以一种更大的总体善中得到补偿这种借口去为体制进行辩护”。

①一、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法律体系构建以宪法为基础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法律体系即为弱势群体提供立法层面的保障和救济。

我国已先后制定了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单行法律法规,但从立法角度而言,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利保障主体规定不明确;许多规定原则、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对法律责任追究制度规定不明确。

更重要的是对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法律数量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且分散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中,不成体系,造成了弱势群体权益保障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状况。

针对性解决立法上存在的问题,完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法律体系对于弱势群体的保障具有基础性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首先应当完善宪法的保护,使宪法所确认的各项基本权利得到全面、充分的实现和保障,使宪法首先真正成为“权利保障法”。

宪法应明确规定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根本性原则,具体内容由相关的部门法具体化: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弱势群体及其权利诉求的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权利保护法律制度。

国家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应在改善其基本生存状况的前提下,重点放在如何使其“由弱变强”,即以加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为根本性保护措施,使他们接受较多的教育并掌握现代技术,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以落实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与就业权等基本权利。

另一方面要以法律手段健全综合性的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就业促进和劳动保障立法、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律……从主体方面来说,“长期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是由政府负责和推行,几乎所有的资源都由政府提供,这种情况在最近1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团体及社会服务机构对于维护弱势群体权益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就内容而言:一要建立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将对劳动【收稿日期】2007-01-23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廷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②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作者简介】赵雪纲(1973-),男,河北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哲学;王雅琴(1971-),女,山西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宪法学、行政法学。

輫輳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的权利制度化,二要建立社会救济法律制度。

该项制度具体保障了公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帮助的权利,三要建立社会福利法律制度。

该制度具体规定对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获得的经济帮助,四要建立社会互助法律制度。

即以法律的形式具体规定由不同的社会组织建立起成员之间相互提供帮助的制度。

①二、健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机制首先要完善弱势群体在法律、政策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机制。

其实强调权利平等和社会公正的一大要义就是需要弱势群体“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并促使现有的规则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由于长期无法参与有关游戏规则的制定,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出现了对主流社会的认同危机,长此以往,权利贫困集团被日益边缘化,对主流价值出现逆反心理。

弱势群体同样应享有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的知情权;弱势群体同样应享有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修改和废除的建议权;弱势群体同样应享有立法的实际参与权。

为此,除非有法定的例外情况,有权机关应当公开发表法规或规章乃至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草案,让公众通过向制定机关提交书面材料,或者发送电子邮件、参加网上投票等方式,参与制定机关举行的有关调查,出席有关的座谈会、论证会或者听证会等方式,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其次要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

在法律意义上,利益表达机制应该是平等的,对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平等适用。

弱者进行利益表达的正当性基础在于平等理念。

完善我国的公民利益表达制度,先要运用好现有机制,尤其要从宪法角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使民意,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和特殊困难得到表达和反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利益表达及政治参与机制。

在宪法指导下,修改选举法,建立请愿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制订保障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的相关法律,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通过正规、通畅的渠道反映到决策部门。

国家还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紧急救助机制、社会预警机制和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不断调整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的概念。

科塞认为,安全阀机制可以使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②建立社会安全阀系统,必须构建通畅的社会沟通系统。

健全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意见反映机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为社会各利益主体设置相应的意见反映渠道,防止和减少不满情绪的积聚,表达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冲突。

最后要完善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机制。

没有救济等于没有权利。

一要完善和创新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健全监督主体、创新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健全和完善对行政执法的社会监督。

通过监督促进公平执法原则的落实。

二要完善人民调解机制,加强信访工作,开辟多种形式的协商对话。

三要完善司法保护机制:通过司法改革完善现有的诉讼机制,以利于弱势群体积极主张权利的救济。

建立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推动宪法的司法适用,使公民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获得权利救济,使得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③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保护体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有赖于政府支持、社会援助和弱势群体自身的努力并形成合力,而政府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弱势群体,但在现代社会,没有哪一个国家不把扶助弱势群体当作政府的基本职能。

关心弱势群体、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更是我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政府积极致力于健全弱势群体权益法制保障之外,还要承担政策支持和倡导社会支持、推进个体自我支持的责任。

就政策支持而言,政府要针对弱势群体制定倾斜性保护政策,鼓励和引导弱势群体的发展。

政府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政策措施,更重在执行,以真正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实现社会实质公正。

弱势群体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在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方面,政府应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第一,深化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快户籍制度和公共福利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为劳动力的流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更新观念,取消对农民工进城的各种制度性限制,对农民进城务工要变“堵”为“疏”;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标准建设劳动力市场,积极培育市场运行机制。

第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政府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可采取抑制或是鼓励的收—访清华大学社①③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苑歌:《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会学系教授孙立平》,社会学,2002年第6期。

②(美)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1-34页。

輫輴①②③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张富良:《构建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怀新探》,求实,2002年第10期。

入政策,以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政府采取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辅之以鼓励收入增长的政策,效果会更加显著。

第三,运用税收政策,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

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制度,推进金融创新,对个人财产进行最终调节,防止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取消部分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公平税赋。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经济增长能够得到保障的最基本的条件,要选择适合中国的社会保障模式,充分发挥其作为二次分配的形式在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

①保护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问题,弱势群体的问题需要动员全社会进行综合治理。

虽然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力量有限,保护弱势群体最终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②在对弱势群体进行援助的过程当中,政府尤其要充分重视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在援助弱势群体中的导向作用,还要鼓励依法创建民间团体,建立基金会,并对这些组织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使其向规范化、法治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政府还要致力于促进弱势群体观念的转变,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③要建立健全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发挥对弱势群体心理调适的主导作用,引导弱势群体走出弱者心态。

政府要通过政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生存与生活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及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使弱势群体最终实现由弱到强的转变。

【参考文献】[1]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朱景文.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4]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蔡日方.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6]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7]李学林.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弱势群体[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薛晓明.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9]孙津.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上)(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0]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L校对:Q)(上接第48页)统一的存储、加工和管理,消除信息孤岛,发掘数据应用潜力,实行信息数据集中处理,提高数据应用质量和深加工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