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ppt课件
? 3、增加疗效评定的内容:发展中医学离不开现代医学,对辨证论治的 临床疗效进行科学的评定,有利于对中医的临床精华、优势进行传承。
5
第二部分 概述
? 1.胃脘痛主证及伴随症状
? 胃脘痛是指以 胃脘近心窝处疼痛 为主症的病证, 常 伴有上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嗳 气等症状。
6
? 2.胃脘痛病名来源
? 此次出台的共识意见,和 2011 年胃脘痛诊疗指南相 比,其主要 区别是:
? 1、使疾病特点更加突出:将胃脘痛各个证型的主症及次症依次列出, 突出证型特点,能更好的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 2、使诊治更加规范:明确指出胃脘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疾病, 部分疾病可参照本共识意见进行辅助治疗。
? 取消共识意见中各证型中方药的计量标准,利于临床医生在用药规范 前提下进行随症加减,更符合临床实际。
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也受气压、降水、温度的影响;另有研
究表明,多愁善感、易紧张焦虑及激动者胃溃疡发病率较高
,提示情绪与胃脘痛明显相关,主要原因为机体受情志刺激
,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将降低,发病率升高。姜德友研究提出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长期进食油腻、辛辣、生冷等刺
激性食物会使胃部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且发病率与饮食
不节时间呈正相关,另长期吸烟、喝酒对胃脘部疾病影响也
较大。肝属木,脾属土肝气疏泄功能与脾胃具有一定相关性
。
9
1、病因
情志失调
饮食伤胃
劳逸所伤
病因
外邪犯胃
素体脾虚
药物损伤
其他因素
10
2、病机和病位
?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 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 郁滞。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中焦气机 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脘痛,则为“不通 则痛”。或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养,脾气 虚弱;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或胃燥太过, 胃失濡养,则为“不荣则痛”。
? 胃脘痛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尚有“当心而痛”“心痛”等病名,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淫所 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汉代张仲景创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芍药甘草汤、吴茱萸汤、小建中 汤和黄芪建中汤等方,为后世治疗胃脘痛的常用方。
15
3、与现代医学微观辨证相结合
? 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工具,在胃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色泽、 质地、分泌物、蠕动及黏膜血管等情况,来识别证型。研究显示,胃镜 下辨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临床无症状或长期治疗而疗效不 佳者。
? (1)肝胃不和证:胃黏膜急活动性炎症,或伴胆汁反流,胃蠕动较快 ? (2)脾胃湿热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粘液粘稠混浊。 ? (3)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黏膜变薄, 粘液稀薄而多,或
? 唐宋时期提出并发展了九种心痛之说。 ? 金元时期李杲在《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与心痛
相鉴别,拟草豆蔻丸、神圣复气汤、麻黄豆蔻丸三方。 ? 朱丹溪《丹溪心法》曰“脾病者,食则呕吐,腹胀喜噫,胃脘痛,心下
急”,明确指出心痛实指胃脘痛,其病以中焦脾胃病变为主。
7
? 3. 胃脘痛多见于现代医学的上消化道疾病 ? 引起胃脘痛的常见疾病有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 黏膜脱垂等。 ? 因胃癌、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心 肌梗死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不在本病证 范围,但可参照本共识意见进行辅助治疗。
8
第三部分 病病机
? 胃脘痛常于环境变化、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等因素 相关。
? 曾德斌研究显示,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多发于季节相交之际,
2017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意见 解读
1
内容提要
? 一. 产生背景 ? 二. 概述 ? 三. 病因病机 ? 四. 临床治疗 ? 五.疗效评定 ? 六.预防调摄 ? 七.临证经验
2
第一部分 产生背景
1983年9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召开全国脾胃病专题学术讨论会, 制定了《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草案)》 1993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4年、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了行业标准《胃脘痛诊疗指南》
14
2、治则治法
? 胃脘痛以“通”为治疗原则,以“和胃止痛” 为基本治法
? 胃脘痛发病病机为“不通则痛”,治疗上多用“通” 法,脾胃纳运升降复常,气血调畅,其痛自止。如 寒凝者当散寒行气;食积者当消积导滞;气滞者当 疏肝理气;血瘀者当活血化瘀;久病入络者当辛润 通络。胃脘痛多兼气滞,常配伍辛香理气之品,以 和胃止痛为基本治法。
有黏膜水肿,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蠕动减弱。 ? (4)胃阴不足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变薄变脆,分泌物少。皱襞变
细或消失,呈龟裂样改变,或可透见黏膜下小血管网。 ? (5)胃络瘀阻证: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粘液灰
白或褐色,血管网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6
? 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11
3、病机转化
虚证(脾胃虚弱)
12
3、病机转化
13
第四部分 临床治疗 1、治疗目标
? 胃脘痛以缓解症状,恢复脾胃功能,防止疾 病进展为治疗目标
? 胃脘痛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包括功能性和器 质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 质量为目标;器质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等,以缓解症状,防止疾病进展及复发为治疗目标。
3
第一部分 产生背景
以上发布的标准及指南均未能把胃脘痛的疾病特点、诊治及 临床评价全部涵括,或存在共识不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 在延续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以满足临床和科研 的需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至2016 年9月经过专家多次总结讨论及投票,完成本共识意见的 制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