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李忠贤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读写水平不高,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并且当今时代对新型人才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既懂专业,又懂管理,具有创造性的开拓人才。
这种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而小学生作文又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
可见小学生作文的重要性,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一、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
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
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
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他们不但是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
从他们的作文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学生是在给老师完任务”的心态促使下写作文的。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不规定文章的字数,他们150个字左右就完成,甚至有100个字就完成了一篇文章。
(当然并不是字数少就不能写出好文章)而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一旦规定了字数,他们又是想方设法的凑字数,小学作文中,频率最高的就是“写人”篇。
有一个五年级学生在《我的爷爷》的末尾中这样写道:“我奶奶每天给爷爷吃一个鸡蛋,妈妈还说让爷爷多喝点猪油,爸爸也同意他们的意见,我也很高兴。
”看了这些后,谁都会说:“这到底是在写谁呢?或许是在写《我的家》。
”然而这样的问题在小学生作文中却很普遍。
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
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
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
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
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
“理”就是道理、根据。
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
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
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其次还有间接材料。
那么观察对阅1读,接受和理解书刊资料中的间接材料也是大有裨益的。
3.观察是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基础。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观察开始的。
写作中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
如写一篇关于狗的说明文,必须认真观察狗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才能写出来。
“狗打喷嚏天要下”,是否真是这样的?“蚂蚁搬家雨稀稀”,像类似的问题只有认真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
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
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
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五年级的学生在《祖国,我对您说》中这样写道:“在远古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不断……”显然是有问题。
结果学生说他指的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而又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于是他写出了上面的话。
可见这个学生对“远古”这个词不理解。
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如。
四、缺少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
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
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
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
而经过对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真是缺少这种训练。
他们中有90%的人从听觉中得到信息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强。
(这或许与历代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教学有直接的关系)而有60%的人会读,也就是能从阅读中获取知识。
有50%的人可以与人交流,也就是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能用文字表达出自己感受的学生只占到17%~~20%。
从这几个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缺少训练。
其次,客观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教师缺乏一定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
语文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的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老师不能按要求写出一定的文章,也不能准确、简明、扼要的将一件事情完整的用语言表达清楚。
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养成了习惯,说话重复,导致作文中语句重复。
二、引导和训练的方法欠妥。
经过调查发现,许多老师也在注意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但是,他们训练的方法欠妥。
比如:在每次寒假或暑假回来之后,老师布置的第一篇作文便是《寒、暑假见闻》。
许多学生在写不出新的见闻,又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便抄袭他人之作。
之后,只要老师布置的作文是《XX见闻》时,他们就会将原来的那篇文章原封不动的搬出来,以应眼下之急。
有的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在课前5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时间一长,学生便将那段感受或见闻倒背如流,并且每次都受到老师的表扬。
而真的达到训练目标的又有多少呢?三、讲评的方法不正确。
讲评是作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许多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1.教师的讲评方法不正确。
许多教师在对第一篇作文批阅后,在作文的讲评中,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这样吸引不了学生,也提高不了学生对教师讲评作文的兴趣。
教师尽管讲了本次作文的许多成功之处和不足,但学生收获甚微,甚至一点收获也没有。
这样就是老师的讲评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
因此,要改变教师讲评作文的方法,做到“师生共评”,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2.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不正确。
教师在批改作文之前,首先应该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学生写作对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准确找出文章的优点的缺点,然后再写出评语。
然而许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连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没有抓住就盲目地写批语。
因此,许多批语文不对题。
有的老师为了尽显其美,对文章的内容只字不提,在批语中只写道:“语句不通,字迹潦草、书写不工整”等批语。
既然在小学作文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那么根据自己的调查和总结后,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
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
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
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在组织这种活动的时候,一般应该事先提出明确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参加完活动和看完影片之后要组织讨论,从而互相启发,活跃思维。
这样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写作也是一样,在写出好文章之前首先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
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
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
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3“好香”。
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
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
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
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
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一般低于评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