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归类如下:首先是主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引导,无写作动机。

通过对许多的小学生调查后,发现他们对待作文的态度只有一个“写作文干什么?不就是给老师完任务嘛。

只要将字数划够,给老师一交就完事了。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动机。

我们知道,人无论从事什么活动,总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比如,一个学生在学校求学,是因为他有学习的动机,一个顾客去商店采购商品,是因为他有购买的动机,即使是像吃饭、喝水、走路这些简单的活动,也是在不同动机的推动下产生的。

动机可以说是人活动的原因和动力。

它表明一个人“为什么”去从事某种活动。

可见,写作动机对作文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他们缺少的正是对作文有重大影响的写作动机。

对策:
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首先教师要能写出一定的文章,才能指导学生更好地作文。

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正体会到作文之道,指导才会得法。

其次,教师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定的文章,以身作则来引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作文写的好还会得到许多的荣誉。

教师也可适当地推荐学生去参加一些征文比赛,以此来
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想写点什么,可是又写不出什么内容。

这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观察少,胸中无积蓄。

我们知道:观察是人们发现、认识和理解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它在写作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策:1.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

人们在观察进程中,往往受到观察对象的某些特点和情景刺激、触动。

因而诱发和萌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

这种欲望有时是很强烈的,常常促使观察者进一步观察,调动生活积累,迅速进入写作的构思。

2.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

任何文章和作品都要反映现实生活,都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物”就是材料。

凡在社会中之人物、事物、景物及其形态、色彩、声响,性状、细节、画面等等的获得与积累,无不有赖于观察。

“理”就是道理、根据。

而道理、根据又常常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之后得来的。

如果缺少观察,所下结论要么是马虎的,要么就成为谬论。

这是为获取直接材料作铺垫。

3.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实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不管是活动,还是电影电视;也不管是实验,还是故事新闻,都应该有选择的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和观看,以扩大见识,丰富思想。

而这些活动、实验、电影、电视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写日记、写作文的材料。

可见,在观察中才能悟出客观事物的意义,并因此而触动情感,产生写作的欲望,完成文章的立意。

三、积累少,字词不能正确使用。

要写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

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能够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对策:
1.识字是写作的起点。

识字并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文字只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一种工具,识字的目的是掌握语言文字,用以阅读和写作。

2.写作的基础是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句话构成的,而一句话又是由最基本的字、词构成。

所以字词在作文中处于决定地位。

字词使用的正确与否,将对文章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对于学过的生字、新词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使用自如。

四、缺少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的训练。

我们知道,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须经过训练。

而读和写的密切结合是小学语文中最重要的环节,读是吸取;写是运用。

读是写的基础;只读不写,当然作不出好文章;只写不读,写也不能很快提高。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作,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

此外,并没新的方法!”可见训练的重要性。

对策:
1.加强听说读写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

在听说读写中,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而读和写是书面语言。

无论是心理学、语言学、还是教育学都一致认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先导和基
础。

人类科学和个体语言的发展,都是口头言语先于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不能反过来丰富和改造口头语言。

所以,听说和读写也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儿童语言的发展也是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的。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习惯是在长期的不断的观察练习中养成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不论走到哪里,不用提醒、不用勉强、便能自觉地,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投入对周围的人物、事物的观察中去,使观察成为一种“天性”,并随之做出笔记。

我每次在给我的新同学上第一次作文课时,我都会做这么一个实验:每人找一个小器皿,然后跟着我在器皿里面倒点水,加点盐、醋、味精和红蓝墨水。

之后用指头搅拌并品尝。

我是用中指搅拌,食指品尝,并说“好香”。

而同学们由于不认真观察,结果将中指放在口中品尝,摇着头说“好怪的味道”。

如此反复几遍,最终让同学们看出其中的奥秘,并且告诉他们不认真观察的结果。

这样,就激起了学生认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首先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要勤动笔、长练笔、不停笔。

比如日记,要一天也不间断地记下去,日积月累,作文水平才会提高的
(3).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作者在动笔行文之
前往往是充满信心的,而等写出初稿后又觉得心里想说的话没能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要反复修改,以达到最美。

古今文章大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重视文章修改的美谈。

欧阳修改文章是“书而傅之屋壁,出入观省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初稿到定稿经过多次修改,第二卷前一部分原稿现在保存下来的就有八种之多;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

这类例子,举不胜举。

分析产生的原因:
1.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本,你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第一次洗碗,总是会有一个或几个碗被打破;放牛,总是牛偷吃禾苗;秋天采野果,夏天下河钓鱼、摸鱼等等。

所写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妹妹接着写。

在三年级写了到六年级还在继续写。

题材单一陈旧,千篇一律。

2.老师意识不强;目前,不少教师习作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重阅读轻写作。

重视阅读,轻视写作,将二者割离开来,这是普遍现象。

②指导极不到位。

每学期书中规定的为数很少的几篇习作也不能吃透精神,认真对待,更不用说其他小练笔。

③批改穷于应付。

翻翻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眉批和总批,精批更少,且舍不得给高分,如此批改,又怎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
3.学生普遍存在怕作文的思想,训练量不足。

小学指导作文一般规定每学期为8次,学生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才写上几十次,加上农村教师或多或少地做些农活、生意,为了生活疲于奔命顾不了。

学生没有习作兴趣,一提到
“作文”头脑就“空白一片”相互敷衍塞责,真正得到训练的次数就更少了。

恶性循环随之产生:平时学生少训练-作文能力差-教师指导起来困难重重-训练次数也就少了。

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指导。

经过努力,我们班的同学的作文都能能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内容具体、语言丰富,字体端正,总是有啥可写。

总之,教学中,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应该全面兼顾,用多种形式进行作文能力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