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技能一.定义:演示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操作或运用实验、实物、模型、图片、图表以及电化教学等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形成表象和联系,指导他们观察、思维和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
二、功能演示技能的功能:1.为学生学习物质、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重点的观察,或实验过程,并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鲜明。
易于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
2.由于演示是教师用规范的操作来完成的,在演示中教师正确、规范的操作,有条不紊、镇静自若的演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技能、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作风以及良好的锌粒品质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记忆能力的重要环节。
演示实验中鲜明、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形象思维素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
同时,实验引发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为寻求答案而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4.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开始,运用演示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凝聚注意力。
在学生解答习题时,根据需要教师可做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图表来启发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提出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考查学生的观察、记忆、推理和判断能力。
5.教材内容中,有些物质或物质运动状态因受条件限制是肉眼看不到的,例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微观世界的现象;有些工农业生产知识,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教师可以运用适宜的直观教具,帮助学生领悟新知识和新概念。
幻灯、影片和录像片可以在课堂上使演示的实物和实验化小为大、化静为动。
电化教学手段用于演示,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用幻灯演示电解水,能清楚地观察到在两极产生的气泡。
6.演示实验中,晶莹剔透的玻璃器皿,和谐有序的仪器装置,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涵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充分展示出化学实验动静交错、内外和谐的美。
可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美产生新奇、愉快和向往的审美感受,获得美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
所以,教师的演示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和智能的发展。
三、演示技能的构成要素:任何类型的演示都有一个过程,一般都是开始于使学生做好观察的心理准备,结束于对学生的核查理解,其间经过出示媒体、指导观察、提示重点等几个步骤。
于是就构成了演示的程序,即:演示的引入,出示和介绍媒体,指引观察,操作控制,提示要点,整理和小结。
1.演示的引入: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提出要演示的内容,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演示上来。
再进行演示前先向学生说明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样进行观察及观察中应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想观察的心理状态中。
2.出示和介绍媒体:将演示所用的媒体出示给学生,为观察做好准备。
主要是:出示所用的试剂、介绍它们的性状;出示所用的仪器、设备,介绍它们的功能、使用方法和进行观察的方式等。
3.指引观察:在进行媒体演示的时候,一般情况是教师不停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观察,但是并不是纯粹的代替,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也就是教师要知指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演示的主要程序,提出总的和每一步的观察任务,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注意集中到应观察的现象上,演示后让学生确认所看到的现象,思考问题打下基础。
5.说明和启思:无论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观察,都是对现象、过程等的具体了解。
在这些现象、过程中哪一方面或几方面是重要的或本质的,讲解或观察后教师要画龙点睛地指出,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观察的目的意义,抓住要点掌握知识。
在演示时,教师要对所采取的方法、步骤或呈现的现象加以说明和解释;还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事物,或者为理解概念、原理作好铺垫。
6.整理和小结:也就是教学的反馈。
通过提问,总结等多种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观察的现象,掌握了现象中所反映的知识。
对演示呈现的现象或得到的实验数据做必要的记录和整理。
通过演示要初步得出结论并和有关知识建立联系,为进一步讲解或讨论作好准备。
演示用已知浓度的酸滴定待测碱中的“中和滴定”。
要记录:每次滴定取用的待测碱的量、滴定管中酸溶液在滴定前的读数、酸溶液在滴定后的读数,算出酸的消耗量,再以实验数据计算出待测碱的浓度。
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是这个演示实验的重要内容。
四、演示技能的类型1.实物标本和模型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体感知教学对象的有关形态和结构的特征,以便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
如:展示氯气:展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
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轻轻地闻氯气的气味。
(教师先示范闻气体气味的操作)。
2.图表、图片、挂图的展示:图表是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但制作方法简单,而且图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使用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
所以,又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例如:在《溶解与热》的实验中,我们就可以在演示完成之后将结论填入图表中,这样更加的形象,直观。
虽然图表大多数的老师在使用,但要是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必须注意正确的演示方法。
3.实验的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实验的演示是化学教学课堂中重要的演示,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演示主要有:物质性质的演示,物质制取的演示,说明概念和原理的演示,和物质的提纯、分离、鉴别等应用试验的演示。
○1物质性质的演示。
演示物质发生的变化(包括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以化学变化为主)让学生感知,主要目的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实质,进一步归纳出物质的性质,鉴别、用途等。
学生观察的要点是:物质的色、态、气味等性状,物质在发生反应是所产生的现象,发生变化的条件,反应后物质生成的性状等。
○2物质制取的演示。
演示某些重要单质或者化合物的制取,教师在演示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认识制取物质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点、设计原理等,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打下基础。
学生观察的要点是:所用试剂的种类和性状、选用的仪器及安装连接的方式、操作步骤、所的生成物的性状、实验现象等,还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白反应和装置的特点。
○3说明概念和原理的演示。
化学概念和原理比较的抽象,实验演示能使学生直接感受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动、鲜明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对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让学生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进而上升为理性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4.操作示范。
5.多媒体教学演示:幻灯、投影、电影、录象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化手段的演示是运用了现代科技的模像演示。
利用幻灯或投影将要演示的形象放大,可以突出展现事物的细部、结构和特征。
这种演示的优点是能够提高效率和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增强了直观性。
例如:氢气爆炸原理的说明(纯、不纯氢气);水溶解氨后的体积变化;海水的综合利用和盐湖的开发等。
五、演示技能的要求1.示物要有足够的尺寸: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看清楚演示物,要注意材料的大小。
过小的材料可以进行分组演示或者放大,过大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观看。
2.示物要放在一定的高度上: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够看到演示的材料,要将演示物放在一定的高度上。
使前排的学生不要挡住后排的学生。
如果讲台太矮,可以用支垫垫起来,但是支垫物要稳。
3.对演示物要有确切的指示:为了使学生看清楚演示物,讲解时要有一定的指示,说清楚看哪里,有什么作用。
4.实验操作要规范具有示范性: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要规范,这样不仅培养了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得优秀品质。
而且演示时还要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有预见性的交待清楚,消除疑问,防止错误发生。
5.语言讲解要与实验紧密结合: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演示与讲解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视听结合的接受知识。
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6.演示实验要确保安全、可靠:演示实验必须确保安全,不容许有任何可能伤害师生的事故发生。
否则,不但有害师生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教师应做到:改革实验方法,消除不安全因素。
例如,氢气、氧气混合气体在玻璃集气瓶里点燃爆炸,有一定危险性,改用盛牛奶的塑料瓶或纸杯,就没有危险。
操作力求正确、规范、熟练。
这既是安全的需要,也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更是对学生的一种示范,是学生获得实验操作表象的关键。
演示时,教师的思想麻痹、粗心大意、不按操作规则操作是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发生危险的主要原因。
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
有害气体要有吸收装置,以防止外逸。
有些实验必要时应戴上防护镜等。
7.充分准备,力求成功:教师课前应进行预试。
其目的在于探索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掌握好成功的条件和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保证课堂上的演示成功。
影响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药品用量、纯度、浓度等。
例如,白磷自燃实验,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滤纸就会吸收大量水分而潮湿,如果事先不进行烘干处理,就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8.精心设计,富有趣味:有些实验,只要教师略加设计,就变得饶有趣味,富有艺术性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