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篆刻名家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
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
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
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
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
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
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
后学赵之谦、吴昌硕。
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
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
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
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
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大匠之门借山门客偷得浮生半日闲八砚楼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落红白石寄苹吟屋人长寿钱瘦铁(1896一1967)名厓,字叔厓,号瘦铁。
江苏无锡人。
能书善画,草书学孙过庭,隶书取法“张迁”、“石门”和汉简,篆书宗石鼓及秦诏版,参以草书笔意,沉逸潇洒,独具面目。
山水、花卉有石涛、石谿、青藤遗韵。
篆刻初从汉印入手,后经郑文焯介绍,得当时寓居苏州的吴昌硕亲授,艺事大晋,继而又以周秦金石文字以及唐宋印上吸取养分,形成一种不拘成法,恣肆多变的新面目。
他的篆刻写意趣味较浓,是少数几位学吴昌硕得之神髓而又能自立门声的大家。
早年就声名显赫,当时人们将他和吴昌硕(苦铁)、王大炘(冰铁)并称“江南三铁”。
无限风光在险峰梁谿钱氏图书味渠墨戏壮志不随华发改雪压冬云白絮飞王天池印易孺(1874-1941)易孺,号季复,大厂居士,广东鹤山人,肄业广雅书院,为黄牧甫入室弟子。
精研书画、篆刻、碑版音韵、文字源流、乐理等。
历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等教授,印铸局技师等。
生平自诩:词第一,印次之,音韵又次之。
诗文,下笔即成,从不起稿。
著述宏丰。
早岁之作无不严谨精细,出规入矩,功夫尚在李尹桑、邓尔雅之上,晚年则一改和平印风,“以汉将军印之刀法,造封泥瓦当之意象”(朱京生语),取法古玺之残烂者,不衫不履,其白文尤具奇趣,最善留红,朱白对比强烈,震世骇俗。
《沙邨印话》以吴昌硕、赵叔孺、易大厂、黄牧甫为近代印坛四象,其中大厂散朗,喻为少阳。
大厂印款亦极别致,阴刻单刀款逸笔草草,颇近六朝砖文,阳刻造像,古拙天真,皆有情趣。
大厂才艺广博,篆刻以外,举凡书画、诗文、音乐、声韵、训诂、佛学造诣均深,其学问广,故识见洽,宜其叛出师门,别创新体,斯亦大厂之幸而黟山之不幸也。
人一庐前休后已盫主孺翁居士不匮室赋诗记陈大厂居士孺大厂孺公大厂居士大厂居士孺番禺屈子汉民之玺屈向邦印花邻词客鹤山易熹缄彊宦敬告州邨更名曰待均室蒙蒙安诵清分室荫堂经藏沛霖长寿秦咢生(1900—1990)广东惠州惠城区桥西姚屋巷人。
初名岳生、寿南,嗣改谔生,复改曰咢生,字古循,号路亭。
斋堂为拙巢、莲花室。
少贫,17岁即到押当店打杂。
当学徒8年,白天做工,晚上自学书法。
店主看他写得一手好字,每至年终,便要他写二三千副春联出卖。
后来到广州省府机关作书记(文书)、收发工作。
1933年,入中山大学法学院当助教,实则充当院长黄元彬的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南方大学实习。
1956年被聘为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不久被聘为馆员,专门从事文史、书法、篆刻研究工作。
1986年,任省文史馆副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
秦咢生从事书法艺术活动70余年,遍涉历代名家碑帖,融冶百家,甲骨、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俱所擅长,创一代刚劲雄伟又流丽婉秀的书风,影响南粤书坛一代人。
被称“诗、书、印”秦氏三绝。
治印全从古玺汉印而出,兼之许学、书艺功深,所作雄浑朴茂,气格高古。
妙于章法,巧从对称或粗细中求变化。
偶以甲骨文入印,亦意趣盎然,非学养才艺兼到,不能臻此。
赵时棡(1874-1945)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
浙江鄞县人,其家学渊源,少即好读书,爱艺事。
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精于书画碑刻的鉴别,擅画骏马。
嗜收藏,有商周秦汉铜器数百件之多。
书法受赵孟頫、赵之谦影响,工四体书,尤擅篆隶,篆书圆转自如,秀雅可爱。
篆刻早年取法浙派,后精研赵之谦、邓石如直追秦汉,对周秦小玺及宋元圆朱文亦有独到功力。
在篆刻艺术中,实际上存在有仿汉铸印、汉凿印两种流派,赵时棡<正是近代继承汉铸印端重严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印风精谨超逸,渊雅高古,秀挺绰约。
当时的书画家和收藏家,争相求其印作,20年代与吴昌硕、王禔齐名,蜚声大江南北。
古堇周氏雪庵收藏旧拓善本南林张氏余辉斋藏锡山秦絧孙集古文字记苏象乾藏书记蛟川方氏半闲庐珍藏书画之印叔孺画马秦淦私印伏跗室来楚生(1903--1975)原名稷勋,字楚凫,号然犀。
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技、木人、非叶、怀旦等,晚处易字初生,亦作初升。
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
浙江潇山人。
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
其画清新朴茂、笔墨简练、格调隽逸,在现代花鸟画坛上独树一帜。
书法拙中寓巧,草书和隶篆最为人称道。
篆刻远师秦汉,近踵吴熙载、赵之谦、吴俊卿、齐璜等大家,而能不落前人窠臼,自出新生意,开创了一代印风。
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
原西泠印社副社长,当代书画篆刻大家钱君匋先生曾云:“来氏刻印七十岁前后所作突变,朴质老辣,雄劲苍古,得未曾有。
虽二吴(按:指吴载熙、吴昌硕),亦当避舍,齐白石自谓变法,然斧凿之痕,造作之态犹难免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独立称雄于印坛者,唯楚生一人而已。
”可谓最恰当的评论。
有《来楚生画集》、《来楚生法书集》、《然犀室肖形印印存》行世。
相关链接:----> 来楚生印谱----> 来楚生书法人形肖形印楚生一字初生又字初升初升吴郡岂斋张永恺印处厚息交以绝游大处落墨耳目康宁手足轻矢一斋领略古法生新奇阖家欢乐图伏虎肖形印邓尔疋(1884-1954)原名溥,后改名万岁,号尔疋(雅),别署风丁老人,广东东莞人,因得唐绿绮台琴及今释和尚《经绮台琴歌》手卷,遂颜其室曰“绿绮园”,自署“绿绮台主”。
其室名尚有邓斋等。
为名儒邓莲裳(蓉镜太史,一代名儒,精小学,富收藏。
)第四子,生於江西。
幼承家学,八岁学写篆书,兼研小学与篆刻。
1905年东渡日本学美术。
诗宗龚定盦,并主南社广东分社社务。
回国后助潘达微创办同盟会及国内的第一份机关刊物《时事画报》,活跃于艺林,享誉南北,广交国内名家。
后回粤,得见黄牧甫(士陵)篆刻,极为钦佩,由是专心治印。
有句云:“怀宁印后谁神者,惟有黟山集大成。
布白几何入三昧,冲刀旁舞敌千兵。
”《沙邨印话》云:“尔雅私淑黟山,得其靓挺之妙,时出新意。
”尔雅师黄,所以能“时出新意”者,不专主一家也,其自作“皖黟之间”印,寓意甚明,又复精通文字源流,龟甲虫书、古玺陶文、刀布权版,乃至西夏、藏、梵文字,悉取以入印,自然高古,正其论印诗所谓“上追甲金石,旁及陶瓦砖,三代同风气,印人所以传。
”“大巧浑如拙,小学必先通,俗伧不识字,捉刀非英雄。
”一九二一年定居香港,以迄逝世,他可以说是香港本土最重要的书画篆刻家。
先生于诗词、书画、篆刻无所不精,其中尤以书法、篆刻为世所称道。
他的书法早年受包世臣碑学的影响,接近北碑格调,他的篆刻,根源于他深湛的书法和文字学的功底。
他早年宗邓石如,继而专事黄牧甫,后博涉古玺汉印。
晚年以六朝碑字入印,印章风格清丽恬淡、刚劲隽永。
尔雅殁后,岭南黟山派竟成绝响,再无特出者矣。
著有《绿绮园诗集》、《邓斋印谱》、《篆刻厄言》、《印媵》、《印学源流及广东印人》行世。
陈子奋(1898-1976)字意芗,号无寐,别署水叟,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幼年喜爱绘画,曾得民间画师启蒙。
1914年始,在当地小学、中学教图画课。
1920年后,即以作画治印为生,并长期致力于陈洪绶、任伯年等名家作品的研究。
1949年后,曾任教于福建省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
福建省艺术专科学校,历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州国画研究会会长,福州市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历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福建省人大代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兼及金石、书法,尤精白描花卉。
作品有《白描百花长卷》等,《水仙》藏中国美术馆。
1961年,福州市文化局设立陈子奋画室。
1962年,陈子奋、李耕、李硕卿三人画展在上海举办。
出版有《陈子奋白描花卉册》,著有《福建画人传》、《福建美术家传略》、《榆园画友录》、《颐谖楼印话》等。
陈子奋印谱商承祚(1902-1991)作者:马国权来源:中国硬笔书法在线字锡永,号契斋。
先世原隶旗籍,入粤久,遂寄籍广东番禺。
斋名有决定不移轩、古先斋。
父衍鎏公,字藻亭,为晚清甲辰科探花,曾奉派留学日本,鼎革後应邀赴德国汉堡大学任教。
锡翁少时,尝随伯父居青岛,已涉猎《说文》等有关文字古籍,後以日本进浸,移寓青州,经曲阜,获见孔庙累累汉碑,渊懿古雅,於篆隶之学由是顿生研求之念。
年十九,赴天津师事罗振玉先生习古文字。
罗氏收藏甲骨、商周青铜器至富,於甲骨学之开拓,厥功尤伟。
锡翁日间在罗府墨拓彝器,或作鈎摹,夜则以所假罗著《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後编》及《殷墟书契考释》回家籀读。
其中《考释》一书,书眉且附王国维先生亲笔批语,此书以类相从,分帝系、京邑、祀礼、卜法、官制、文字六类,对了解殷商社会及甲骨文字造字初义,甚有助益;然於初学者之检索,则未称便。
锡翁遂将罗、王两家之说,按《说文》部首,重编为《殷墟文字类编》十五卷,罗氏见而悦之,嘱送王国维先生审正。
藻老斥资为梓行,名遂播於学海。
随人北京大学国学门为研究生,未卒业,东南大学聘为讲师。
後金陵大学改聘为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四年间,先後成《福氏所藏甲骨文字》、《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圆录》、《浑源彝器图》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