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出基础方的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点及附方的方名、组成及主治。
1.写出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三首附方(包括方名、组成、主治病证)。
组成:山药12g 山萸肉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熟地黄24g 茯苓9g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腰膝痠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配伍特点:①三补三泻,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
②肝脾肾三阴并补,熟地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
附方(选三首)①知柏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主治:阴虚火旺证。
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痠痛,遗精等证。
②杞菊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主治:肝肾阴虚证。
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等。
③都气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
主治:肾虚气喘,或呃逆之证。
④麦味地黄丸组成: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
主治:肺肾阴虚,或喘或咳者。
2.写出四物汤的组成、功效、主治、配伍特点及三首附方(包括方名、组成、主治病证)。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甚或瘕块硬结,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弦或细涩配伍特点:四味相合,则补血而不滞血,和血而不伤血,此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附方:①桃红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主治:血虚兼血瘀证②胶艾汤:组成:川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干地黄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③圣愈汤:组成: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当归、黄芪主治: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3.写出二陈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三首附方(包括方名、组成、主治病证)。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乌梅、生姜、炙甘草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不欲饮食,恶心呕吐,或头眩心悸,肢体困倦,舌苔白滑,脉滑附方:①导痰汤组成:半夏、天南星、枳实、赤茯苓、橘红、甘草、生姜主治:痰厥证。
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喘急痰嗽,头痛呕逆,涕唾稠黏,坐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者。
②涤痰汤组成:半夏、南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③金水六君煎组成:当归、半夏、茯苓、熟地、陈皮、炙甘草、生姜主治:肺肾不足,或年迈阴血不足,湿痰内阻,咳嗽喘逆,呕恶多痰,舌苔花剥者。
④清中汤组成:黄连、山栀、陈皮、茯苓、半夏、草豆蔻仁、甘草、姜主治:痰火郁滞,胸脘疼痛,呕吐恶逆,口苦,舌苔黄腻者。
4.写出四君子汤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三首附方(包括方名、组成、主治病证)。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 炙甘草6g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语音低微[2],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附方:①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生姜、大枣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②六君子汤(《医学正传》)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大枣、生姜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
③保元汤(《博爱心鉴》)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主治:(1)虚损劳怯,元气不足;(2)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5.写出肾气丸的组成、功效、主治及三首附方(包括方名、组成、主治病证)。
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功效:补肾助阳化气主治:肾阳气不足证。
附方:①加味肾气丸组成:附子、白茯苓、泽泻、山茱萸、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黄。
主治:肾阳虚水肿。
②十补丸组成:附子、五味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鹿茸、熟地黄、肉桂、白茯苓、泽泻。
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
二、比较两方的异同点?(比较内容包括组成、功效、主治方面的异同点)1.分析比较银翘散、桑菊饮之异同点。
4.分析苏子降气汤与定喘汤之异同点。
两方均为降气平喘之剂。
然而定喘汤是用宣肺之麻黄与敛肺之白果相配伍,配清热化痰之品,而成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之剂,主治痰热蕴肺、风寒外束之哮喘;而苏子降气汤是以降气消痰之苏子为主,配以下气祛痰药,主治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之咳喘。
5.分析比较五苓散和猪苓汤之异同点。
P351五苓散和猪苓汤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的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
五苓散证由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三.两方均治疗某种病证,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答题主要是各方的病机、辨证要点为主)1痛泻药方参苓白术散五苓散藿香正气(治疗泄泻,如何区别)均治泄泻,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肾湿盛泄泻,症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痛泻药方能补脾泻肝,抑木扶土,主治肝强脾弱之痛泻,以肠鸣腹痛,痛必腹泻,泻后痛缓为主症。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内伤湿滞,上吐下泻。
2旋覆代赭汤、麦门冬汤、半夏泻心汤均治呕吐,临床如何区别运用?均治呕吐,旋覆代赭汤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
辩证要点是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呕呃,苔白滑,脉弦虚。
麦门冬汤主治肺胃阴虚,气机上逆所致咳嗽或呕吐。
辩证要点是咳唾涎沫,短气喘促,或口干呕逆,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半夏泻心汤主治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升降失常,也是寒热平调、散结除痞的代表方。
辩证要点是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
3白头翁汤芍药汤真人养脏汤(治疗痢疾,如何区别)四方均为治疗痢疾的良方。
白头翁汤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以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特点。
芍药汤治痢下赤白,兼气血瘀滞,故调和气血与清热燥湿并进,以腹痛,大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辩证要点。
真人养脏汤功在涩肠止泻,温中补虚,主治脾肾虚寒,大便失于固摄之滑脱病。
4槐花散归脾汤黄土汤(治疗便血,如何区别)三方均可治疗便血。
槐花散方主治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临床表现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苔黄脉数。
归脾汤重用黄芪、龙眼肉,配伍人参、白术、当归、茯神、酸枣仁、远至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脾虚失统,血不偱经等。
黄土汤主治脾阳不振,脾不统血。
以灶心土合附子,白术,配伍生地黄,阿胶,黄芩,温阳健脾。
养血止血。
四.某药在系列方中的配伍意义?(先写单味药的作用,再写配伍意义)1.写出桂枝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桃核承气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炙甘草汤中的作用及该方的主治病证。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桂枝汤中桂枝辛甘而温,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祛在表之风邪,与芍药相伍,调和营卫。
当归四逆汤中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
桃核承气汤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芒硝大黄寒凉凝血之弊。
苓桂术甘汤中桂枝为臣药,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与茯苓相合温阳化气,利水平冲。
炙甘草汤中桂枝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生姜、桂枝滋而不腻。
五苓散中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2.写出黄芪在玉屏风散、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中、归脾汤、防己黄芪汤的作用及配伍意义。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玉屏风散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
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祛络通,为君药。
补中益气汤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
当归补血汤中重用黄芪,其义有二。
本方证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专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
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归脾汤中黄芪甘温之品,补脾益气生血,气旺则血行。
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与防己相合,祛风除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恋邪,为君药。
3.写出大黄在大承气汤、复元活血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汤、八正散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
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大承气汤中大黄泄热通便,用大黄配芒硝,苦寒加咸寒,相须为用,峻下热结通大便。
复原活血汤中大黄与桃仁酒炮制,与原方加酒煎服,增强活血通络之意。
茵陈蒿汤中大黄邪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出。
八正散中大黄荡涤邪热,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大黄牡丹汤中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与丹皮合用,泻热破瘀。
4.写出柴胡在逍遥散、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复元活血汤、龙胆泻肝汤中的作用及配伍意义。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逍遥散中,柴胡用以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
小柴胡汤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之邪得以疏散。
补中益气汤中,柴胡能升阳举陷。
复元活血汤中,柴胡疏肝行气,并可引诸药入肝经走两胁。
龙胆泻肝汤中,柴胡能疏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入肝胆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