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6课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此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军民抗日的史实,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发探究,学生自主发言,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基本原则,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发现并探究抗战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史实的学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3、重点分析
教学重点: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
4、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求知欲强,有学习主动性。
已有知识储备,但比较有限。
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探究,实现情感升华。
运用情景式、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多媒体展示等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内化和建构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
3、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
4、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合作、阅读理解、归纳综合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教学过程
主题一民族之殇
80多年前,划破天际的枪炮声犹如旱天惊雷穿透国人的胸膛,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燃起战火,使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愈加伤痕累累。
曾记否,残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壮美河山,留下残垣断壁与满目疮痍;
曾记否,流离失所的国人在枪林弹雨中苦苦挣扎,留下悲怆泪水与声声呐喊。
曾记否,硝烟未散,阴霾笼罩的战场尸横遍野,留下腥红血色与无数亡魂。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回望厚重往事,触摸历史脉搏,我们百感交集。
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思考、教师讲析,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提取信息、自主概括,深刻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与罪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能力。
主题二民族之魂
峥嵘之时,烽火之路;悲壮之史,荣光之歌。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不断淬炼、升华了民族之魂,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思考、教师讲析,引导学生情境体验、演讲反思、合作探究、材料分析,了解中国军民的抗日史实;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对比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主题三民族之兴
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思考、教师讲析,引导学生情境体验、演讲反思、合作探究、材料分析,让学生正确认识抗日战争的影响与启迪。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进步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伟大的抗战精神穿越数十年后仍烛照炎黄子孙的心灵,浸润华夏儿女的心田。
回眸沧桑历史,我们心底有份坚定的信仰,要永远守护这用鲜血浸染的红色江山,要永远捍卫五星红旗夺目的鲜艳。
板书设计
第16课抗日战争
一、民族之殇
1、日军的侵略
2、日军的罪行
二、民族之魂
1、国内战场
(1)国民党
(2)共产党
2、国外战场
三、民族之兴
1、抗战的影响
2、抗战的启示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传统教学“感性认识不足、理性认识抽象”的弊端,创设情境,递进设疑,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以情激情”,以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智慧,较好地处理课前的“预设”和课堂中的“生成”关系,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