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教学案一、解释概念: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二、炼字的经典回顾: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让关于“推敲”的典故: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关于“一字师”的典故: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三、考查方向: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4.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四、典型例题1.炼字型。
(1)炼动词: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
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方法】①应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含义。
②联系该词描述的对象,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
③赏析该词在营造诗词意境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炼形容词: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
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例题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处。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方法】①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
③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三点:①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叠音词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态、声音、状貌等。
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②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③表颜色的形容词。
2.一词领全诗型。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赏析”望”字的妙用。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本诗写作时,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已是垂暮之年,被贬弃崖州。
参考答案: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时看到崖州被群山峻岭包围的景象;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总结: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某字的妙用。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规律总结:“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意境、情感来分析,遵循“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并兼顾表现手法。
对于比较类的,属开放性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即哪个更好,然后作具体分析。
对于诗眼型提问,也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步骤。
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答题步骤:(1)释含义,明技巧:结合表达技巧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点情境: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说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话作用:结构,效果评价。
注意:对于一些提问方式,需在答题步骤(1)前指出该字;或需在答题步骤(1)前下判断,即同意某个观点,或肯定某字“好”。
3.分析诗句型。
【例题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好。
引,带走。
这一句写雁儿高飞,带走诗人的忧愁苦闷之心(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与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互相映衬,对仗(1分)从而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1分)“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规律总结:答题要点:抓住关键字掌握语句的基本意义;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
对于比较类的,属于开放性题,即哪个更好。
然后做具体分析。
答题步骤:翻译+手法+表达效果五、巩固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案】(1)“阔”字更好。
(步骤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步骤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步骤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2)“失”字更好。
(步骤1)“失”是消失之意。
(步骤2)“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步骤3)“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晴景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将其后两句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你认为王安石把“飞来”改成“纷纷”改得好吗?【答案】改得好。
(步骤1)“纷纷”是叠用的形容词,“多而杂乱”之意。
(步骤2)描述出了蜂蝶纷纷飞过墙去的状态,而“飞来”只写出了蝴蝶飞过来又飞过去的情况,而不能描述出飞的状态。
(步骤3)只有“纷纷”这样的侧写妙笔,才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这雨过天晴后的美景。
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杜陵:地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凫,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1)“凉”。
照应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不仅再次渲染了天气之凉,更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2)“缺”。
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
三、四句景中融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
5、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答案: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