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的技巧》学案
广州市岭南中学杨振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懂得炼字型鉴赏题目的类型和答题技巧;
2、能力目标:掌握炼字型鉴赏题目的解答技巧。
3、情感目标:从对炼字的鉴赏中体会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①“炼字”的相关知识;
②炼字型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它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一首诗里面的词语并不多,但蕴含的思想感情却非常丰富。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四个方面:炼字、诗眼、炼句和语言风格。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炼字。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
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
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二、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三、考查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3、全诗或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或词?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四、如何解答
1.应用举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步骤一:表明看法)同意。
(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四:联想想象,点出意境,或表达的感情)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无限心酸痛楚之情。
2.总结方法。
3.拓展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明确:1.“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
2.诗中的“系”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
3.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4.应用举例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阅读下面诗句,按要求答题。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题:这首诗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明确:1.不能换成“对”或其他的词。
2.“敌”有对抗,抵挡的意思,而“对”只是朝着、向着的意思。
3.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寞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4.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此效果。
5.拓展应用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原诗第一句意思是说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能不能将“铺”字改为“照”,为什么?
明确:1.“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角度低,用“铺”字很准确。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
2.写出了作者沉醉在美景之中的无比喜悦之情。
3.让读者感到夕阳平缓、柔和,有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
而“照”的意思是照射,给人的感觉的强烈的,明亮的,对于描写残阳不太合适。
6.应用举例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题: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
1.最生动传神的字是“独”字。
“独”是“独立”,“一个人”的意思。
2.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
3.“独”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然不群的形象。
7.拓展应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问题:你认为本诗传神的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强。
是勉强的意思。
2.原诗的意思是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但没有人送酒过来。
3.“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景况,无心而勉强,流露了他的“忧虑”和“关切”。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答“怜”也可)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明确:
1.“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2.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3.“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明确: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
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问题:第三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答案:斜。
①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寓诗人无限的愁思。
②点明了时间:将晓末晓的落潮之际。
③与“一宿”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都一夜羁愁旅忧不曾成寐的情形,景与人浑成无迹。
(人愁才有此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0.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明确:“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