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周期和产业价值链

生命周期和产业价值链

一、乳制品产业生命周期
1.1 产业生命周期[1]
产业从形成到衰退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地位的变迁,生产要素发生转移的过程。

其兴衰体现为产业从幼小产业一先导产业一主导产业一支柱产业一夕阳产业的发展过程; 是资本在某一产业领域形成一集中一大规模聚集一分散的过程; 是新技术的产生一推广应用一转移一落后的过程。

从外在表现上,产业兴衰过程还表现在规模和市场容量有一个由小一大一小的过程。

产业兴衰过程经历萌芽期或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

1.2 我国乳业所处阶段
我国乳业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了当地主导型产业。

从乳业发展来看,奶牛存栏数由1949年的12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1233.5万头,干乳制品产量更是由60年前的0.1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285.34万吨,截至2008年,各类奶类产量已达 3781.5万吨。

2011 年我国乳制品产量达到 2387.49 万吨,截止2013年年底,国内乳制品已达到2460.6万吨。

2010年到2013年我国乳制品一直增产,增产率分别为10.6%,6.6%,6.0%。

(如图1-2)。

图1-2 2010-2014年中国乳制品产量增长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产业周期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乳业仍然处于成长期,因此维护乳业的产业安全需要加大政府规制的力度。

国外产业安全维护的实践表明,当产业处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阶段,政府的力量就会减弱,更多是靠市场机制来维持产业发展的秩序。

而在产业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政府的角色在维护产业安全方面尤为重要。

对于处在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三聚氰胺事件,暴露了我国乳业监管的制度漏洞。

因此,从管理机构及其职能来看,我国乳业存在严重多头管理,势必影响产业的有序发展。

二、乳制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分析
2.1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是指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向下游产业转移,最终以各种产品形态供各种消费者使用的整个路径。

乳品业是一个涉及农业、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特殊产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包括草原生态、饲料、畜牧、物流、加工包装、商品批发及零售、健康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知识传播等环节。

乳品产业链中乳品加工环节主要是由有自己品牌的乳品企业来完成的,乳品企业往往同时具有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

销售环节主要有三种组织模式,一是乳品加工企业自建的销售渠道,二是利用商场超市等零售网点进行销售,三是通过经销商或代
理商进行销售。

由图2-1可以看出,我国乳品业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这是一条由乳品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链。

图2-1 乳制品产业链
数据来源: 产业信息网
乳业产业链一般包括上游生产环节、中游加工环节和下游运输销售环节。

上游农业生产, 主要是指奶牛的放牧养殖;中游加工环节包括畜产品加工和乳制品制造,包括液态奶、酸奶、奶粉、炼乳、奶油、干酪、干酪素、乳糖等的生产;下游的储藏销售运输环节指与乳制品流通有关的仓储业、运输业和销售业。

在完整的产业链中,还会包括奶牛养殖的前期环节—饲料生产。

(如图2-2)
图2-2 乳制品产业链[2]
过去10年的发展中,全国的奶牛存栏量增长了1.5倍,牛奶产量增长了3.3倍,但对产业链上游的奶源质量的控制力度并没有加强。

中国原奶质量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鲜奶标准及其他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国外标准。

而国产生鲜奶质量不过关主要原因在于整个产业链环节中,奶牛饲养方式以散养为主,奶源的质量和数量、奶牛的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在整个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利润比为1∶3.5∶5.5,与此相反,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三个环节的成本比例正好相反,为6∶3∶1。

这种分配模式被业内专家比喻为“倒金字塔型”,说明整个乳业产业链早已处于畸形状态。

[3] 乳业链的畸形状态,也跟包装成本有关。

一盒250毫升、价格2.5元左右的液态奶,包装就占0.5元。

在某乳业巨头的上市公司公告中,包装的成本占到40%,使生产企业和奶农的利润都受到挤压,并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按这种“要市场,不要牧场(奶源)”的发展模式,由于难以控制奶源质量,蕴含着巨大风险,直接造成了中国奶源发展速度与企业扩张速度明显失衡。

曽经有业内专家表示,乳业企业扩张速度一度高达30%,而奶源发展速度经常在10%左右,巨大的落差背后自然就诞生了一系列隐患。

(三)乳制品产业组织模式
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农户家庭散养、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牧场,其中又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

乳品产业链中乳品加工环节主要是由有自己品牌的乳品企业来完成的,乳品企业往往同时具有加工和销售两个环节。

(如图3-2)
我国乳业产业组织模式主要有六种类型,如图3—1,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产业组织结构各行为主体处于契约关系。

在原料奶生产环节,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生产组织形式:农户家庭散养、奶牛养殖小区和现代化牧场,其中又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

图3-2 我国乳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图
图3-1我国乳业的产业组织模式类型
二、行业进入壁垒[4]
乳制品行业进入壁垒表现在政策准入、奶源建设、营销网络、品牌四个方面。

(1)政策准入壁垒
目前我国对乳制品加工项目的核准要求从严,对新建和扩建乳制品加工项目统一实行核准制,并将奶源基地配套建设作为项目核准条件之一。

根据工信部与发改委颁布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 年修订)》规定:“项目建设实行核准制,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执行。

进入乳制品工业的出资人必须具有稳定可控的奶源基地,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信誉好,社会责任感强;乳制品工业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突出起始规模。


(2)奶源供应壁垒
配套奶源基地建设可以满足乳制品生产的原料供应,并进一步保证乳制品上游安全控制,是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根基。

目前,我国乳制品消费面临快速增长的局面,自产的生鲜乳已不能完全满足国内乳制品生产的需求。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已经达到 600多家,各企业获取奶源的竞争压力增大。

稳定的奶源供给需要企业大规模的资金投入、长期的基地建设、与农户稳定的合作关系,行业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完成。

(3)营销网络壁垒
完善的营销网络是乳制品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目前乳制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为:经销商代理、大型零售卖场、小型零售商店、自有连锁门店销售。

在全国范围内,乳制品行业产品种类丰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争取独家代理经销商、满足知名商超的进场标准已经成为乳制品企业实现盈利的重要条件。

营销网络的完善与流畅依赖于企业的品牌知名度、食品安全性和市场认知度,因此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4)品牌壁垒
乳制品品牌是消费者选择该产品最重要的因素。

受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乳制品品牌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尤其是城镇居民习惯于将品牌作为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口味、价格的选择标准进行消费。

企业的品牌价值是通过企业常年诚信合法经营并累积大量消费群体而获得的,新进入者短期内很难达到相应水平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3-2017年中国乳酸菌制品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2)侯茂章,《中国乳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B].2010
(3)中研网,乳业产业链结构反思及分析.2009-09-22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