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晕厥

晕厥


2.颈动脉窦综合征 ◇又叫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颈动脉窦性晕厥 ◇是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的晕厥, ◇临床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 ◇临床表现为:
表现为: ◇多于站立时发生 ◇突然眩晕、虚脱、耳鸣 ◇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仅1~4 分钟
◇有时有神志丧失,可长达20分钟左右
3.排尿性晕厥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 ◇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 引起大脑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 ◇晕厥历时短暂,一般在两分钟左右即可自行苏 醒,不留后遗症。 ◇排尿性晕厥几乎都发生于20-30岁的青年,偶见 于老年人。 ◇由于男女排尿器官的差异,绝大多数发生于男 性。
作业: 一、填空题 1.晕厥病因分为(血管舒缩障碍)、(心源性晕 厥)、(脑源性晕厥)、(血液成分异常)。 2.血液成分异常所致晕厥包括(低血糖)、 (换气过度综合征)、(重度贫血)、 (高原晕厥)。 二、名词解释 晕厥: 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意 识丧失状态,发作时病人因肌张力消失不能保持 正常姿势而倒地。
4.伴有抽搐者 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源性晕厥 5.伴头头、呕吐、视力障碍 见于换气过度综合征 6.伴发热、水肿、杵状指者 提示肺心病 7.伴有呼吸深而快、手足麻木、抽搐者 见于换气过度综合征、癔病
四.问诊要点 1.年龄、性别 2.诱因、体位、咳嗽、排尿、用药情况 3.发生速度、持续时间、面色、血压、脉搏 4.有无心、脑病史 5.既往发作史及家属史
(二)心源性晕厥 1. 晕厥性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排血功能显著下降 引起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达最低限度时,出现晕厥
2.多见于: (1)严重的过缓性心律失常及快速型心律失常, (2)当心率低于40~60次/分或高于160~180次/分 时也可发作晕厥, (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4)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5)急性心梗 (6)阿斯综合征
3.颈动脉窦综合征 (1)常见诱因: ◇突然转颈动作时 ◇衣领过紧 ◇轻度刺激颈动脉窦区 ◇如剃须时亦可诱发 (2)表现: ◇发作性晕厥或伴有抽搐
4.排尿性晕厥 5.咳嗽性晕厥 6.其他因素:剧痛、下腔静脉综合征等。 下腔静脉综合征(IVCS): 是由于下腔静脉受邻近病变侵犯、压迫或腔内 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性阻 塞,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因之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 临床征侯群。
周围血管扩张,或血循环反射调节障碍 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 脑供血不足
(2)见于 ◇长期站立于固定位臵上及长期卧床 ◇药物:如氯丙嗪、胍乙啶等 ◇全身性疾病:脊髓空洞症、营养品不良症等 脊髓空洞症是:图片1,图片2 一种受损部位脊髓灰质内空洞形成和胶质增生 缓慢进展的脊髓退行性变性为病理特征。 以颈胸段多见,可累及脑干延髓。
迷走神经反射
短暂的血管床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 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
(2)临床表现 前期:头晕、眩晕、恶心、上腹不适、 面色苍白、肢体发软、坐立不安、焦虑 数分钟 意识丧失、伴血压下降、脉弱速 数秒钟或数分钟 自然苏醒,无后遗症
2.直立性低血压 (1)发生机制
下肢静脉张力低,血液积蓄于下肢、
(三)脑源性晕厥 临床表现多样化:
◇晕厥 ◇偏瘫:图片 ◇肢体麻木 ◇语言障碍
(四)血液成分异常 1.低血糖综合征 表现: 头晕、乏力 饥饿、恶心 出汗、震颤 神志恍惚 晕厥、昏迷
2.换气过度综合征表现: ◇发病时,手、足抽搐, ◇呼吸急促、感觉异常、头晕、视物模糊、憋气, 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及周身颤抖。 ◇胸痛多发生在心前部,性质如刀割针刺,有时 自诉疼痛向颈或背部放射,与冠心病、心肌炎 诱发的心绞痛极为相似。 ◇由于病人快速呼吸,将体内酸性的二氧化碳过 度呼出,使机体呈现碱性,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4.咳嗽性晕厥 ◇咳嗽性晕厥,顾名思义即因咳嗽过于剧烈而引 起的晕厥现象。 ◇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常常有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及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史。
◇目前多认为与反射因素及循环受阻有关,须针 对咳嗽病因及诱发因素采取治疗。
(二)心源性晕厥
◇严重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动过速 ◇高度房室传导阻 ◇主动脉瓣狭窄 ◇阿-斯等综合征
阿-斯综合征又称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或发生致命性心律 失常以致心排出量急聚减少引起的系列脑缺氧症 状。 ◇严重脑缺氧的主要症状包括:晕厥、抽搐。 ◇阿-斯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是心跳极慢(每分钟20 次以下),甚至短时间的心室停跳,引起脑组织 严重而暂时性缺血发作,导致晕厥和抽搐等。 ◇心搏停止5-10s出现晕厥 ◇心搏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5s以上出现抽搐
晕厥定义:(也称昏厥)
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 短暂意识丧失状态,发作的病人因肌张力
消失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而倒地.
一.病因 (一)血管舒缩障碍 1.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脱虚 ◇是由于体位的改变,如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 或长时间站立发生的低血压。 ◇通常认为,站立后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毫 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即为体位性低 血压。
第一篇
症状学
第4章常见症状 第二十四节 晕厥(1课时)
长沙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课时安排:1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晕厥定义、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熟悉:病因及伴随症状 了解:问诊要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难点: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手段、媒介 ◎课堂讲授 ◎穿插临床实例及图片 ◎多媒体教学
胸1-胸7脊髓空洞症
脊髓共分5部 31节段
颈髓(C) 8节 胸髓(T) 12节
腰髓(L) 5节 骶髓(S) 5节 尾髓(Co) 1节
动脉造影:部分狭窄
偏 瘫
(三)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指供血于脑部的血管发生一时性 广泛缺血所出现的晕厥。 最常见的病因是: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图片
◇颈部疾患所引起的椎动脉受压
(四)血液成分异常
◇低血糖 ◇重度贫血 ◇高原晕厥 ◇换气过度综合征
二.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一)血管舒缩障碍 1.单纯性晕厥 (1)发生机制: 各种刺激
3.重度贫血 HB<60g/L, 血氧低可致晕厥
4.高原晕厥 发生于进入高海拔地区(5000m以上)的平原人, 发作机理与短暂缺氧有关。
三.伴随症状 1.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 多由血管抑制性晕厥或低血糖性晕厥 2.伴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因难 见于左心衰竭 3.伴心率和心律明显改变者 见于心源性晕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