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城建设前期工作摸底调查报告

新城建设前期工作摸底调查报告

关于水田新城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前
期摸底调查报告
近年来,盐津县委、县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打造具有“自然、山水、园林、森林”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团结拼搏,锐意创新,切实加快水田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战略,推进城市建设的发展,是提升我县城市形象和品位,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的一项重点工程;也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一项民心工程。

根据2011年8月18日在水田村委会召开的水田新城建设房屋拆迁和土地征收前期工作会的精神,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由盐井镇牵头负责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的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工作。

现将前期工作报告如下:
一、宣传发动工作阶段。

按照会议要求在九月十日前完成宣传工作。

其做法是:首先对工作组人员进行统一宣传口径的培训,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

其次是召开好两个会议,一是组织召开了规划区内所涉及村民小组的村民小组长、党员、知名人士等相关人员近100人参加的会议;二是由宣传工作组人员到所涉及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议27次、参会人员达1500余人。

最后是张贴了4条横幅标语进行宣传。

通过走村入户的宣传发动,做到了家喻户晓,成人皆知。

二、从9月15日起,正式进入摸底调查工作阶段。

为了确保下期测量工作和后期征地拆迁的顺利进行。

镇党委、政
府成立了专门的征地拆迁摸底调查领导小组。

根据任务情况将工作人员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入户摸底调查,并对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当天分析研究,使摸底调查工作在良好环境氛围下有序开展。

同时建立征地拆迁涉及农户的资料库,将摸底调查情况进行微机录入,分户分社建档并汇总。

(一)摸底调查情况
1.黄桷槽至水田二级公路段涉及4个村民小组44户,林地面积43.1亩,耕地面积77亩;房屋拆迁1户,宅基地面积320平方米,使用面积400平方米。

2.水田新城建设规划区内共涉及27个村民小组,共999户农户,3680人,劳动力人口2179人,林地面积7336.39亩,耕地面积4631.118亩,土地同意被征用的有989户,不同意10户;其中房屋拆迁涉及911户,3560人,劳动力2010人,宅基地面积28090
3.18平方米,房屋使用面积378899
平方米(木质结构115233平方米,砖混结构288886平方米),愿意搬迁到落水洞片区的有4户,不愿意搬迁的有907户。

2009年5月以后违法修建房屋2户(马店社周伍权和碾子社杨昌轩)。

(二)摸底调查中群众反映的问题
1、在房屋拆迁方面。

99%的拆迁户不愿意安置在落水洞片区,原因是落水洞片区地处死角,全部拆迁户安置在那里
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要求安置在广场周边、学校、车站或者就原住地安置;
2、在征地补偿方面。

要求按照实际面积丈量,根据国家标准市场评估价进行补偿,补偿费一次性付清;
3、要求划分宅基地。

宅基地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按照规划设计图自行修建。

4、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后解决生活、就业、养老等问题。

5、历史遗留问题。

油坊水库搬迁的遗留问题,1997年修建水田村中心完小和孙家社、余粮社至水田村委会村组公路占地补偿问题,政府没有及时给被占地农户予以解决。

导致他们对征地和房屋拆迁工作的不配合。

三、加快推进水田新城建设下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

通过走村入户、媒体或网络大力宣传,让征地拆迁政策深入人心,为广大拆迁户所接受,为社会各界所理解,使下步工作顺利实施,让广大水田人民群众都知晓新县城在水田修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努力营造良好的征地拆迁舆论氛围。

(二)妥善及时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以前为了修建村中心完小和公路所占用农户的土地补偿问题以及油坊水库建设搬迁的遗留问题,政府部门应及时给予解决。

确保群众
的切身利益。

(三)适度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

为维护被征拆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是要对征地补偿标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根据当地年产值等进行准确测算,适时、适当地调整。

二是要按照现行的物价水平尽快出台切合实际的拆迁补偿政策和标准,采取发放临时过渡补偿补助费,搬家补助费等方式,并对拆除房屋补偿以结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给予补偿。

(四)实施综合配套措施,妥善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和后续发展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积极筹措资金,先建设好安置点,再开展拆迁工作。

二是对在拆迁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要想方设法予以保障救济。

首先,实行“困有所济”,对符合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要列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征地拆迁后部分失地的农户,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确保城市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

其次,实行“老有所养”,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筹集,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障,用于建立基本养老保障风险准备金。

最后,实行“病有所医”,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农转非的人员,符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条件的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范围,享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待遇。

三是积极帮助被拆征地迁农户实现就业,进入二、三产业行业,使其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尽量考虑失地农民就业,实现户均安排1人。

同时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失地农民收入,保障其稳定的生活经济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