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报告-目录及系统框架

某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报告-目录及系统框架

目录第1章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1.1信息化指导思想1.2信息化建设原则第2章信息化建设需求2.1业务发展是信息化提升的核心动力2.1.1业务环境与公司定位2.1.2业务需求分析2.2信息化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2.2.1艰辛的付出与巨大的成绩2.2.2面临的挑战2.2.3行业信息化正在向新的高度迈进2.2.4技术需求分析第3章信息化能力目标3.1能力发展目标3.2系统总体架构第4章信息化技术规划4.1企业智能管理4.1.1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系统(FMS)4.1.2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E-HR)。

4.1.3集团公司知识管理系统(KM)4.1.4集团公司竞争情报系统(CIS)4.1.5集团公司领导决策信息服务系统4.1.6集团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COA)4.2制造协作4.2.1集团公司电子商务交易系统(EC)4.2.2供应链管理系统(SCM)4.2.3股份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4.2.4股份公司6-sigma质量管理系统(6-sigma)4.3作业管理4.3.1MES的定位4.3.2MES系统定义4.3.3MES功能架构4.3.4MES的部署结构4.3.5MES的建设策略4.4企业信息集成平台4.4.1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方案4.4.2基于目录服务的资源管理4.4.3工作流与数据交换4.4.4网络门户(EIP)建设方案4.4.5数据管理中心4.5网络平台建设4.5.1网络平台需求4.5.2网络区域规划4.5.3网络逻辑拓扑结构4.5.4网络设备选择4.5.5网络管理系统4.6信息资源管理4.6.1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内容4.6.2MOM 2000系统设计4.6.3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系统设计4.7信息化安全体系4.7.1信息安全体系架构4.7.2建设安全技术体系4.7.3建立安全评估体系4.7.4安全管理体系4.7.5主要任务总结第5章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5.1信息化组织结构5.2信息化管理流程5.3信息化建设与运行过程管理5.3.1项目建设管理方法5.3.2运行维护管理方法第6章信息化建设计划与投资6.1分阶段实施计划6.1.1第一阶段(2006年):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阶段6.1.2第二阶段(2007、2008年):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信息系统提升阶段6.1.3第三阶段(2009、2010年):战略管理信息化阶段6.2项目计划和投资估算6.3项目价值蓝图第7章信息化建设风险分析及保障措施7.1规划的贯彻与实施7.2风险分析7.3保障措施第1章 信息化能力目标1.1 能力发展目标通过公司各个层面的紧密协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水平。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以应用为主导,以标准化为基础,引进先进成熟的技术,建立企业级信息系统。

从而支持 公司创造出别人无法效仿的竞争优势。

通过信息化有效地支持企业的业务和组织变革的过程和“三步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将信息化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塑造“某”公司精神的核心平台。

有计划建立“企业级”技术架构及数据标准模型,以此为基础完善并改进核心业务系统,并逐步向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构建有效提高企业执行能力的工作承载平台。

完成企业级信息系统框架的建设,通过标准的建立以及集成、模块式系统架构提高信息系统的快速部署,同时获得高度的灵活性与扩展性。

通过信息化理顺和建立业务流程,提高整个企业范围的跨体制、跨运营单位、跨业务部门的协作和业务协作能力,最终跨越性地提高运营水平。

通过信息化最终实现超一流的客户关系管理、高效的组织运营效率,建立和保持可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客户服务、信息利用、价值链管理和综合决策能力。

以集约化化管理为原则,有效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形成集成型信息化管理架构。

建立与业务单位更加紧密的协作关系,提高公司信息化绩效。

引入MSF、MOF管理方法及其相应的技术手段,建立CIO计分卡管理,将公司信息化综合成熟水平提升到CMM3级水平。

1.2 系统总体架构技术总体结构图如下。

下面,对构成总体框架的各项要素加以说明。

总体结构包括四层业务应用、两个管理体系和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构架而成。

1、作业管理(层)包括MES作业管理系统、现场控制系统等。

参考ISA的直接控制层和过程控制层。

2、生产管理(层)包括ERP、技术管理、产品研发、产品检验等功能。

参考ISA生产管理层。

3、企业(工厂)智能管理(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经营绩效管理、知识管理等功能。

参考ISA“工厂智能”层。

4、制造协作系统(层)面向供应链管理的跨企业应用整合。

5、企业信息集成平台企业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包括总体框架图的两个部分:门户和基础设施。

这个信息集成体现在四个方面:1、公共的网络以及硬件设施基础;2、应用公共基础服务,包括目录服务、消息系统等;3、门户集成平台;4、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工作流管理。

门户集成平台为内部及外部用户使用系统服务提供统一入口。

在统一的门户访问的权限控制的基础上,可在不同门户之间进行统一认证,依赖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认证服务。

通过门户展现的系统服务主要包括信息订阅浏览、内部协作办公、业务应用访问。

信息发布通常配合内容管理实现,它的内容集成展现可多来源的内容在统一框架内集成展现,并支持包括内容更新的自动管理、依赖公共应用支撑平台的内容管理服务等。

门户集成平台还可提供门户内的信息搜索,依赖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搜索服务。

门户集成平台可在门户上实现部门之间、用户之间的工作协同,如依赖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消息服务,并为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个性化服务。

门户集成平台还应提供多种终端设备(如PDA)的接入。

应用集成服务平台Biztalk包括数据集成、应用服务集成和工作流管理的综合能力。

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式,对各个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交换和处理,实现数据和信息的交换与集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数据管理中心。

数据交换平台基于异步数据交换,提供消息队列服务,并把交换信息的临时存储起来,提信息存储管理。

数据交换平台可以根据交换规则,自动进行企业内各项数据的交换,即基于规则的信息交换。

应用集成平台可通过应用间消息的多种路由方法,提供消息路由。

它还能将具体的物理传输抽象统一的逻辑传输,提供消息传输服务。

应用集成平台可提供接口服务,包括应用与应用之间接口标准、不同接口标准间的转换以及企业内部各项业务功能的搜索等。

它还可提供流程服务,能将各项应用功能组合成流程,并在基本业务应用基础上构成跨应用的流程。

企业数据管理中心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种企业应用提供数据管理的公共环境。

与数据交换平台相结合,实现各个业务数据源之间交换共享的集中管理中心。

企业数据管理中心包括面向各应用提供数据订阅发表的数据集市,并基于各种业务分析,提供专题数据仓库服务。

从各业务系统中提取用于业务分析的数据之后,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专业应用和数据抽取等专项功能。

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是各应用支撑中间件的集合,它为应用软件提供构造应用系统必须的基础通用的软件构件,建造在应用支撑平台上的系统具有易维护性、可重用、可扩展性等特点。

典型的公共组件包括消息引擎、邮件、电子表单、搜索引擎、安全认证等。

公共应用支撑平台可对企业提供针对用户的统一消息服务,如即时通信、短消息等等。

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各种公共的基础应用,包括:传统的电子邮件服务;电子表单,即各管理流程所需的表单的电子入口和表现;对全企业进行内容搜索的搜索服务。

为保障应用系统的公共安全,公共应用支撑平台提供安全认证,对PKI、活动目录、AD等各种认证来源进行统一的后台认证。

6、信息资源管理与安全防护体系信息资源管理(IRM)体系是对信息资源各个要素的配置或运行进行集约化管理,管理包括监督与控制。

这些要素包括核心处理器、存储、外设、网络传输服务等。

通过对各个要素的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控制获得直接的系统运行数据、其目的是保障信息系统服务质量,提高公司的IT综合管理水平。

作为有效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管理(IRM)体系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1. 信息资源管理的集中化。

桌面和后台的设备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以及支撑这些资源运作的各种服务。

2. 为实现IT服务的标杆化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完善管理流程,量化运行指标。

3. 为应用部门的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手段。

如服务台、远程管理等。

4. 为桌面应用及进一步的企业IT标准化提供手段。

5. 为IT资产管理提供手段,将IT资产纳入企业总统资产管理的框架中。

6. 为企业数据的交换和充分利用提供管理手段。

7、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公司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体系和评估体系四个方面。

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目标是建立安全管理中心,在集团公司层面上实现全网络各安全子系统运行情况的集中监控,对全公司的网络和信息系统提供安全管理和安全应急相应服务。

通过对各单位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应用优先级别的规则,将数据转化成智能的、可采取行动的信息,依次建立起安全事件监控和响应机制。

逐步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物理安全防护系统、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网关防病毒系统、主机入侵检测系统、主机防病毒系统、主机防护系统、数据库安全管理系统、漏洞扫描系统、身份认证系统、数据备份系统。

相关主题